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式教学的文化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在论述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当前混合式教学面临的困境,指出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校级层面的文化建构是其解决之法,进而论述文化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1-014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1.067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XIE Ke-ren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ansu Hezuo 7470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lended-teaching,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dilemma faced by Blended-teaching, points out tha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school level is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Blended- teaching;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0 引言
  工厂式教育已不能切合当今信息与创新时代之要求,互联网+教育已呈现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二元并存与融合之态,此即混合式教学(学习)。混合式教学结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各自的优点又取长补短弥补各自固有的缺陷,能够近乎完美地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育体系,只有这样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这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与创新型的劳动者。《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制度环境,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当前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但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却只能局限于“一课”,大范围推广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文化系统建立的缺失。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何信息技术唯独对教育影响甚小?)与回答告诉我们要让一种新型技术与教学模式发生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文化系统。本文将就混合式教学的文化系统构建做出有益探讨。
  1 混合式教学及其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混合式学习与混合式教学
  自2003年祝智庭教授将混合式学习引入国内,众多学者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跟踪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分析发现:存在使用混合式教学与混合式学习两种称谓,且使用混合式学习名称的更普遍,但通过定义分析发现两者的概念本质是相同的,可以混用替换。使用混合式教学称谓的主因有三:一是混合式教学包括的线上线下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其过程依然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只是学生的学;二是混合式教学发生的情景多在普通学校,是在线学习嫁接到传统正规教学系统中来的;三是更强调教师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或施动地位及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混合式教学系统的产生,对教师不是替代而是更依赖。鉴于两者概念本质相同,而混合式学习使用更普遍,故在此使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混合式学习是建立在传统与网络学习二元统一,以及对学习、课程、教师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范式。笔者认为杨斌的定义更加全面深刻,故将该定义作为本研究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同时该定义体现出的“系统观”也是本研究的启发点。
  1.2 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目前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呈增长态势,内容涉及混合式学习的产生发展、本质内涵、理论基础、特征分类、模式构建、教学设计、技术环境、学习效果、实践验证等,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还在深化拓展,其中明显的缺失在于几乎没有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文化研究,导致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缺乏“大环境”的支持。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各高校、部分中小学都有开展此项目的教学改革实践,程度与范围各不一致,但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显示,这种新的教学范式将会对整个教学系统带来质的变化,这些变革令混合式教学的支持者们非常乐观,但学校上级领导与管理部门才是这种新模式何时以及在多大范围产生作用的决定力量。虽然他们也看到了这种變化,但必须通盘考量谨慎抉择,因为要在全校采用这种模式将导致整个学校制度与文化的改变,尤其从我国现有的研究与实践来看缺乏有关混合式教学运行机制的宏观文化制度的探索与研究的支撑。
  1.3 混合式教学的施行困境
  目前,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实践集中于高校且只局限于“一课”而难以推广,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系统,而混合式教学要“兼容”这两者,这就必然导致其运行机制的复杂性与差异化。二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全日制学校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情形下形成的教学文化规范与混合式教学要求的文化规范存在诸多冲突。这些文化包括学校领导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与支持程度、技术环境支持、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施行能力、学生学习习惯与需求、现行的混合式教学所处的模式、范围以及质量等。一言概之,大范围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难度与失败的风险对任何组织与个人而言难以承担。所以,要想混合式教学发挥我们所期望的或称颠覆式的作用,就必须持全局观、系统观,把混合式教学置于学校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构建使混合式教学开花结果的文化土壤。
  2 文化与混合式教学文化   百度百科对文化的定义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结合有关对狭义文化及组织文化的定义、内涵、结构、层次、作用等的研究, 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文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支持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与学活动的有关理念、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的总和。
  3 高校混合式教学的文化建构
  3.1 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建构
  工厂模式的教育采用工厂式的体系培养工业经济需要的劳动者,而当今与未来社会主要需要知识型与创新型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必须能够良好地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基于能力”两个需求,这显然与“大锅饭”与“基于时间”的工厂式教育模式相悖,而混合式教学能很好兼容“个性化学习”与“基于能力的学习”,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正确认知混合式教学意义重大。一种改革行动如果能得到领导层的支持,它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所以混合式教学能否大范围推广展开,改革的支持者与行动者们必须首先想方设法向学校领导层传输混合式教学的理念与成果,以争得理解与支持。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但观望怀疑是现阶段一般教师持有的态度与行为,所以对他们重在展现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重在培训与示范。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主体,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的学习观、人才观,帮助他们形成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转被动学为主动学十分重要。建构学校层次的混合式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学校领导层,他们才是决定混合式教学是否起作用的关键,这方面清华大学的“基于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促进专业硕士招生培养模式改革”與山东淄博市“荆家中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案例就是例证。
  3.2 混合式教学规章制度的建构
  几乎各高校以及部分中小学都有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但多数停留在简单整合的状态,深度整合只局限于“几课几人”,而且这些深度整合课程几乎都是作为学校立项的教改项目展开,有特殊条件作支持,大部分教师处于想做但却苦于缺乏相应教学规章制度的支撑,如在线教学活动不被认定为计酬的工作等。而作为教学管理与监督部门也苦于对一些在线活动与行为的管理和认定必须有制度可依。混合式教学规章制度涉及到平台与课程的建设、运行机制、教师行为、工作量化、学生选课、学习方式、学分认定、考核方式、财务收支、技术保障、机构职能以及教师培训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这些几乎涉及到整个学校文化制度的变革,是复杂和全方位的,恰当的混合式教学文化制度必须建立在对混合式教学范式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借鉴优秀成功的案例又得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3.3 混合式教学组织机构的建立
  混合式教学实践证明,即使学校给予教师个人充分的自主权去就一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其成果也只能受益一隅且不能最大化其成果,原因在于教师个人无力改变学校的教学制度、协调与其他部门科系关系等。一个有效的混合式学习组织机构的建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机构应该包括: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技术支持团队、领导专家团队、评估协调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只关心教学问题、完成教学活动;技术团队则提供线上技术环境的构建与维护;领导专家团队则负责处理与其他职能处室科系之间的关系协调,争取学校政策与制度的变通支持以及对所有人员的宏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问题的咨询与培训服务;评估协调团队则处于领导专家与其他团队之间,协调各团队之间的工作并对教学与协同工作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并负责推广等。各部门只需专注处理自己的职能领域范围的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达到协同完成一个整体混合式教学项目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迈克尔·霍恩等著,聂风华等译.混合式学习[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7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