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着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就这一系列问题,文章以新近转型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为例,结合自身多年专业教学经验,重点讨论了应用型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分析、教学实施、培养途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分析探索,以期对转型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信息人才做出启示。
  关键词:转型;应用技术型;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3-012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联盟会上指出,社会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有充足的岗位需求,却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失业现状[2],其瓶颈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用工需求发生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即高校过于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600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2014年5月13日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推至风口浪尖。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迫切需要改变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时至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涌现出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这批学校转型前身大多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如何成功转型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信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高科技信息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高校一直以来作为信息化人才重要孵化基地,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满足优质的信息化人才。而传统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推崇要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发现,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与用人单位所要求员工必备的知识能力之间出现脱节。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越来越快,企事业单位人才更新速率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这种传统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做出改革才能更好匹配社会用人需求。
  应用技术型大学实际上就是在本科阶段开办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大学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以便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变化。与传统高校培养的人才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扎实的职业能力,完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相比,又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拥有创新设计思维和熟练操作实践能力。综合以上人才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以下几类:设计型、技术型、技能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的人才,设计型指的是通晓网站布局、有着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较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技术型人才具备宽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同时擅长动手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技能,缜密的逻辑思维;技能型人才理论基础够用即可,即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相对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跨岗位能力。
  3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3.1专业设置
  (1)保留传统优势专业
  一个学校的优势专业相当于这所大学的名片,是高校建设多年的积淀,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在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也要坚持保留传统专业特色,比如省市级优势学科、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设备、实训实习基地等,学生在报考应用技术型大学时依然可以作为考虑的一个条件。对于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来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一直是省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全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机房,并与多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上百名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合作单位实习并留任,获得企业行业的高度认可。由此可见,优势专业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命脉,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业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扶持自身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在做好主导专业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其他专业。
  (2)新型专业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
  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需要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新型专业的构建方面,要依托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3]。我校大旺新校区,利用地处国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倾心打造培养具有工匠素养、着力培养未来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服务人才。校园建有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并开设有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专业。未来将会培养更多智能制造新型信息人才,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3.2教学实施
  (1)加强基础,重视通识教育
  社会上各行各业交叉发展,迫切需要各门学科专业融合沟通,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学科发展模式。应用技术型信息人才的基础观强调的是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的宽基础,强调的是培养在职业能力宽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种宽基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职业岗位所需,更重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和广泛的计算机通用能力,强化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的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大学不能仅仅培养人的才能,不能只关注于某种技能的培养,而要首先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通識教育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笔者建议各高校在培养新型信息人才应该重视通识教育,例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与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设计等技能,还要求开设美术基础、广告策划与创意、色彩构图等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这一系列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尊重,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2)课时分配
  在教学实施中,学校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文化基础课。课程的开设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能力[4]。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入工作岗位或职业发生变更时,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因此,应用型技术人才应该着重培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在大学四年期间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的开设层面,时间上分配趋向平均化,也就是说在低年级阶段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涉及所修专业的浅显知识,而且课时相对偏少。新生初入学时由于刚摆脱魔鬼式训练的高中生活,如果一下子课时减少很多,极易产生思想松懈,学习态度怠慢,甚至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阶段本应该集中学习技能和参与实践实习时,却被困在学校学习专业方面深层次的技能知识。但事实上,基础课的学习是为深入学习专业技能服务的,不仅是在知识积累方面为学习技能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建议在课时分配方面,应该将计算机类大部分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放在一、二年级修,增加大一阶段的课时数。这样不仅使得学生不至于与高中紧张式的学习模式脱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时寻找到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兴趣点,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3.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根据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的培养规格也需要重新定位。现阶段“双师型”教师是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谓“双师型”,有一种说法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书”,又强调教师“双能力”。教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而且不仅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导实习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匹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高薪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技能专家或兼职教师,根据最终教学结果进行职称考评,给予奖励支持。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学校要拿出一部分充当教师的培养培训经费,有关部门建立教师外出培训考核体系,比如可以对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成果进行评比,或相关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教师的职称评比挂钩,激励教师自我提高。例如我校就采取转评制度,新入职教师可在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满一年即可申请转评讲师系列职称,这样不仅可鼓励新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也为学校培养“双师型”人才集聚力量。其次,学校教师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企业骨干缺乏教学管理能力,因此,我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组织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加培训,参观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到我校做兼职教师,在校任职期间通过与学校专职教师多沟通,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同时,企业骨干要担任学校教师的导师,帮助学校老师尽快熟悉工程项目,技能要求,双方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深入校企合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3.4培养途径
  CBE是一种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是加拿大等北美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CBE思想相契合,其强调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切实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基于人才特点的特殊性,在培养这类人才时,要坚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实习实训环节[5],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同时,推进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PBL(基于问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3.5评价体系
  构建新型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制度。传统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录取,以及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评估往往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进行考察,而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又遭遇到企业单位的新一轮学业成绩的选拔。因而,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为获得较高分数,在课业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而很
  少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实践活动或实习,缺少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因此,这种传统的单纯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人才评价模式需要改革。可以保留纸质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但同时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利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法。计算机类学生的学业测评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阶段性作业检查、学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纳入考察范围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个别学生的进步给予奖励。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技能等级和资格证书考核,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获奖学生得到外界的认可,增强学习自信和成就感。
  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文章从信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手,逐一对人才类型、教学实施、培养途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挖掘转型背景下的高校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以期各地方高校在未来能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建新,彭保发,陈端吕,王亚力.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7).
  [2] 司伟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9).
  [3]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9-02-27].http://news.sina.com.cn/c/2019-02-18/doc-ihqfskcp6348944.shtml。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通联编辑: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