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游戏疗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国纯 杨安琪

  摘  要:游戏疗法预示着非语言治疗的开始,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究游戏疗法的发展、体育体育游戏价值与功能、儿童心理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体育游戏  儿童心理发展  心理治疗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c)-0178-02
  游戏疗法已经被证明成为了干预和治疗儿童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且无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主要适用于4~13岁儿童的攻击行为、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违纪行为、社会适应障碍、思维障碍、应激综合征等[1]。具有成本低、适应范围广、外延价值丰富等优点。而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疗法中的主要手段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值得人们进行探究。
  1  游戏疗法
  1.1 概念
  该疗法是指孩子通过一次次游戏治疗,激发出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克服那些家长认为难以克服的坏习惯。在治疗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用中是极其广泛的,游戏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限制,学会一个游戏可以重复使用,具有较好的趣味性和依从性。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游戏集合了孩子们的身体、精神和自我情绪3个方面并且把他们投注到了创造性表达和社会交流层面,游戏中的儿童是完整的孩子[2]。
  1.2 游戏疗法发展
  首例被公开发表的有关游戏对儿童的治疗作用以及治疗方法的案例是西格蒙德(Sigmund Freud)在1909年发表的经典案例——一个患有恐惧症的5岁男孩“小汉斯(Little Hans)”[2]。此研究把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归结于情绪原因,在之后的研究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儿童时期的失常是缺乏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在此之后出现了“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法”,此方法强调分析儿童的重要性,构建儿童和治疗师之间的积极情感依赖,把游戏当着打开儿童内心大门的钥匙。20世纪30年代发展了“释放疗法”是一种完整结构性的游戏疗法,主要针对经历过压力情境的孩子。50年代出现了“关系游戏疗法”,用来发展治疗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促进治疗效果。之后一次重要的发展是“非指导式疗法”的出现,就是相信个体为了成长而付出的自然努力以及相信个体自我引导的能力。随着游戏疗法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进入到小学幼儿园等。1982年游戏疗法协会成立预示着游戏治疗具有了完整的推广和发展的组织[2]。在此基础上很多大学开设了游戏治疗的课程其中最在2000年被德克萨斯大学进行的调查发现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游戏疗法课程,其中北德克萨斯大学还成立了游戏治疗中心。
  2  体育游戏
  2.1 概念
  体育游戏最初是一种身体活动性游戏,主要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运用在体育课程热身、运动技能学习初期的感知与模仿,培养团体默契、技战术的协调配合等。较为权威的体育游戏定义是姚维国在其著作中做出的定义: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健身、教育等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3]。
  2.2 体育游戏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游戏的功能主要体现健身功能,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适应社会和改善人际关系等。随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日新月异,体育游戏的医疗功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对于慢性疾病干预、流行病学研究、康复训练、心理疾病的治疗等领域。尤其是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无论是培养儿童心理性情还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在儿童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走在了前沿。新时代赋予了体育游戏新的价值和使命。
  3  体育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
  3.1 体育游戏与主要的儿童心理问题应用
  体育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应用较为广泛,无论是沙盘游戏疗法还是感统训练对于儿童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脑瘫儿童等都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体育游戏与孤独症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700万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我国孤独症儿童达到170万。孤独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活无法自理,无法正常地沟通,成年后也很难独立适应社会。运用体育游戏通过行为学观察来判定游戏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是研究的主要方式。
  体育游戏与自闭症研究。自闭症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隔离,语言交流困难,行为障碍。张志勇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3个月的密集体育游戏干预后发现2名自闭症儿童在交际、交流合作中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问题行为中不服从不合作行为和退缩行为减少,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改善。
  体育游戏与抑郁症研究。现代精神醫学或心理学中抑郁症被认为是心境低落和活动减少的状态,抑郁的人会感到伤心、焦虑、空虚、无望、无助等。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运动最多的就是沙盘游戏以及设计的团体性游戏。
  体育游戏与脑瘫儿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游戏与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的平衡能力研究,以及游戏锻炼对脑瘫儿童运动生理指标的改善等方面。相对研究内容不多,但是也大多数研究表明,其干预效果相对较好。
  3.2 体育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运用前景分析
  3.2.1 体育游戏在儿童感知与语言发展中的运用
  随着大脑的发育和逐渐完善,儿童的感知和语言逐渐得到发展,不断地提高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知觉使儿童不断从环境中学习到东西,而注意使儿童接受更多的信息,而注意力怎么得到发展的呢?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中枢能量理论改理论将注意力看着个体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资源或能量,注意水平注意取决于其分配方案[4]。儿童可以处理不超过3个以上的多个刺激信息和活动。依据这个理论,在体育游戏的设定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儿童注意力资源有限性,设定的游戏规则和变量不超过3个,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在玩拍手板游戏即使是简单的重复也能够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   3.2.2 体育游戏在儿童情绪发展中的运用
  情绪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感受。在儿童情绪类型上托马斯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3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这其中,困难型和迟缓型是体育游戏干预的主要对象。困难性儿童情绪不稳定,消极,紧张,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迟缓性儿童表现出活动不易兴奋,反应强度比较弱,情绪比较消极,表现为安静和退缩,对环境的改变适应性比较慢。在没压力的情况下会缓慢发生兴趣。体育游戏具有规则约束性,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限制困难性儿童的情绪,通过游戏的投入修正其注意力分散的特征,对于迟缓性则逐渐加快其对于游戏情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变化水平。
  3.2.3 体育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运用
  从事儿童智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但是关于智力的定义却比较抽象,关于智力的理论主要是英国心理学家皮尔斯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多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弗农的因素层次结构理论等[5]。对于智力发展的研究大多赞同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是最快速的。5岁左右智力发展速度最快,12岁左右开始放缓。用智商分数来测量不同年龄的智力水平会发现小时候的智商分数预示着长大后的智力水平。
  研究表明,从事运动干预的小鼠神经末梢的发育要较未从事运动干预的小鼠明显完善和发育较好,在儿童时期从事运动干预,是发展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良好办法,体育游戏具有团体性、较好依从性,在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儿童身体发育的要求,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3.2.4 体育游戏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运用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所以为人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于善恶是非及执行意义的认知,包括概念的掌握、道德的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等方面。而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认知和判断以及规则的执行力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
  体育游戏具有游戏的属性,但是更多的是在规则的约束下的运动,通过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能够接受的不复杂的体育游戏设定,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儿童对于行为准则的认知,是体育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而除此之外,体育游戏还具有体育的价值,体育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游戏的锻炼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团队协作、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等。对于培養儿童良好的逆境商、道德品质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4  结语
  儿童发展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关乎国家的未来,无论是健康的儿童还是特殊儿童,不断丰富和研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科学实践是具有重大社会和学术价值的工作。“大健康”战略背景下健康不仅仅局限于不生病、不吃药,更是赋予了体育与健康更多的内涵和职能。体育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特殊儿童具有重要的康复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兰德雷斯.游戏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 刘金花.儿童心理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姚维国.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4] 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爱利克·埃里克森.游戏与理智——经验式化的各个阶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6] 蓬欢.体育游戏对3~6岁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237,239.
  [7] 周羽西,李赟,宋绪鸣,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6):977-979,9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