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魁岐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紫玉米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良好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紫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早播育壮苗、分苗移栽、及时查苗补苗、土肥水管理、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与留种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紫玉米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魁岐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1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连江县江南乡魁岐村紫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现在每年种植面积仍在6.67 hm2左右,该品种属鲜食玉米,在该村有广泛种植,经济效益都在7.5万元/hm2左右。根据2019年田间观察记载,该品种播种期3月1日、出苗期3月3日、抽穗期5月25日、采摘期6月10日、成熟期6月17日,需肥要求N∶K2O=1∶1;与杂交玉米相比,魁岐紫玉米生育期提早10 d、株高相对矮小50 cm左右。现将魁岐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适时早播育壮苗
  魁岐紫玉米籽粒为紫红色,属硬粒型春玉米,蒸后香气浓郁,生育期在110 d左右,生长叶片为16叶。一般在3月上中旬以后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即可进行薄膜覆盖育苗,种子直接用水浸泡30 min后播种[1]。
  选择离大田较近、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地块作苗床,耕细整平做畦,畦宽120 cm,沟宽30 cm。先把复合肥(15-15-15)均匀地撒在畦面,再浇上腐熟的人粪尿,然后喷洒适量水分(5 cm土层含水量达60%即可)。稍干后进行播种,播种量75 g/m2,然后盖上过筛的细垃圾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盖好薄膜。3~5 d后种子破土见青,用竹扁撑起薄膜,做好小拱棚,一般掌握膜内温度以不超过28 ℃为宜,温度过高要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烧苗。2片真叶时施1次稀薄人粪尿,移栽前3~5 d停止喷水,移栽时充分灌水以便起苗。一般大田用种量掌握22.5 kg/hm2,1 hm2大田苗床整理畦面约300 m2。
  2    分苗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苗以3~4片叶为宜。要求大、中、小苗分类集中移栽种植,以免大小苗互相遮光拥挤造成弱苗。魁岐紫玉米株型较大、株高为160~170 cm,一般采用畦面宽80 cm、沟宽30 cm 2行种植,株距30 cm,种植4.50万~5.25万株/hm2。移栽时注意定向栽培,保证通风透光[2]。移栽以选在晴天下午较好,定植苗叶片展向应与畦向垂直。栽后要浇足定根水,使土壤随水沉降,根与土自然结合,利于成活。
  3    及时查苗补苗
  移栽成活后要及时查苗补苗,若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补栽;同时要施少量的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确保大田全苗齐苗。
  4    土肥水管理
  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一般在移栽前5~7 d,用腐熟垃圾肥45 t/hm2,采用全层撒施拌入土壤的方法施入;同时用17.4%碳酸氢氨与12%过磷酸钙按2∶1的比例混合,随混随施,用量4 500 kg/hm2(开沟条施)。移栽成活后(一般栽后7~10 d)结合追肥进行中耕,以利于根的深扎,要防止肥穴积水。施肥时对弱苗要偏水偏肥,对旺苗则要控水控肥,使全田平衡生长[3]。在幼苗7~8叶展开、10~11叶出现时,结合第2次中耕培土施用壮秆肥(即拔节肥)。培土厚度以掩盖肥穴为度(约培10 cm厚),尽量在茎秆基部多培一些土,以防大风大雨造成的倒伏。施肥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多施钾肥,适当配合速效氮 肥,N∶K2O=1∶1。穗期施肥的目的是使叶片不早衰落黄,延长功能期,争取穗大粒多,获得高产。一般掌握在13叶出现时即抽雄前7~10 d或开花后20 d施用,最好用速效性氮肥。施肥后进行大培土,培土厚度要在15 cm以上,一般以覆盖住近地面第一基节不定根为度。
  魁岐紫玉米开花结荚期處于福建省多雨季节,大雨后应及时清沟排水,以免发生涝灾,导致植株发黄早衰,影响灌浆结实[4]。
  5    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移栽前或播种前用进口呋喃丹22.5~30.0 kg/hm2拌细砂土900 kg/hm2撒施,也可用敌克松等。抽穗期主要防治玉米螟蛀虫,用生物农药8010喷施,关键是要做好玉米螟观测工作,并及时喷药。
  6    适时收获与留种
  由于魁岐紫玉米属鲜食型玉米,在蜡熟期开始采收为宜,此时籽粒内含物逐渐硬化呈蜡状,籽粒刚刚转为紫红色,用手指稍用力可压破。留种的果穗一般应选果型上、中、下匀称的健壮植株,并注意做好防止串粉、混杂等工作。采摘后的种穗要晒干、脱粒用塑料袋真空包装,贮存过程中要防止蛀虫侵入。
  7    参考文献
  [1] 朱敏,史振声,李凤海.氮素对不同基因型紫玉米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9):1319-1326.
  [2] 赵旭生.鲜食紫玉米科学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7):33-34.
  [3] 史振声,贾森.紫玉米不同组配方式的花青素含量及产量比较[J].种子,2012,31(7):13-17.
  [4] 朱敏.紫玉米高产栽培生理机制及其花青素特性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