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同时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更好建设。在北方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中,实际的质量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質量产生密切的联系性。此外,林业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工程,在建设中是国家林业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国在林业工程的建设中,为促进其长远的稳定发展,所采取的技术十分的科学且先进,以此希望能够实现对北方林业实际工程建设效率的改善。
  关键词:北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实施;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6-0000-00
  0 引言
  在林业工程的建设中,抗旱造林技术作为基本的应用技术,其与我国整个林业工程领域的综合发展息息相关。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在应用中,是促进林木高成活率与高质量生长的根本保障,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林木实际覆盖率的提升,是我国林业发展下重要研究内容,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在北方林业工程中,通过分析林业的现状,对实际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为促进林业工程的更好发展提供改善策略。
  1 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
  1.1 林业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发展大国,自建国发展至今,国家实际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增长。随着人口数量规模的扩充,我国所承受的生长压力也在随之增大,换言之,我国在当前的世界上成为了人口数量大国之一。国土面积辽阔,其所拥有的资源较多,受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均实际所分配的资源水准逐渐处于落后发展状态。在该局势影响之下,为实现对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需要大规模对耕地面积进行扩充。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的森林种植区域被转化为耕地,以此促进粮食的供给,导致林地实际拥有面积逐渐缩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影响,我国北方当前的环境恶化情况十分严重,人们愈加注重对生态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的实施。在林业领域中实际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对林业的长久发展也逐渐开始注重,国家同时提出了类似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理念,耕地的实际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以此实现对林业基础建设面积的扩大。受环境恶化时间较长等影响,较多地区的干旱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在林业工程实际建设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1,2]。基于此,我国为实现对林业工程基础建设的根本保障,实现其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对林业工程中干旱问题的有效解决,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抗旱造林基本技术发展简介
  当前在我国林业的发展中,存在的建设性问题十分普遍,整体行业中所使用的树木品种十分落后,一些地区在建设中使用的品种极为单一,树木种类单一,是对林业发展产生严重阻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建设中,对树木种植种类更换的不及时,可能会对其实际种植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当前一些树木在前期的种植阶段,会由专业部门对其进行育苗管理,由于技术应用较为落后,导致实际生产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下的基本需求,造成市场无法实现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技术的管理实施。在实际造林时,树木总量难以匹配对等的建设质量,造成树苗培育量过多,大大超出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工程投入较大。当前在市场中所培育的树种和需求之间有较大的出入,没有和市场需求结合,对其做到科学的规划与明确的定位,导致根本建设质量受阻,且在木材领域中,实际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问题[3]。
  1.3 地质状况不佳等存在问题
  我国所拥有的土壤面积广阔,实际分配之后,人均资源较为有限,在世界上的实际排名非常落后。国内大面积土地用以建筑工业的建设或是在农业种植之中被占用等,为此,在林业领域中,实际所分配的种植面积十分稀少。大多数地区所拥有的土地贫瘠状况较为严重,会有常年干旱等情况的出现,导致在该类型土壤的应用中,无法满足林业建设长远发展的目标,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对抗旱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的制定,实现对干旱问题的根本解决,以此实现对林业领域状况的有效改善。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发展中,实际所拥有的土壤质量较为恶劣,且在该地区发展中,土质状况本身较差,对林业领域的长久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限制。植物的自然生长没有足够的水分支撑,对树木实际的生长速度与生产效率产生严重的制约,干旱时间越长,会有植物枯死等情况的出现,最终造成森林实际覆盖面积愈加减少。部分北方地区的土壤情况处于极度干旱状态之下,导致树木无法实现正常生长,植物对水源的需求不足以及土壤内部缺乏生长养分等多方面情况,单纯的应用抗旱技术难以实现对情况的有效改善[4]。为此,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下,与实际情况结合对其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者应该对水源不足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土壤的营养含量,实现对植物自然生长需求的满足,以此保证在大面积植树的工程实施中,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2 提高抗旱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2.1 合理修整土地使用情况
  在植树工作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对实际需要栽种土地地质资源情况的实际调查,一旦土地质量较为一般,应该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改善,以此实现对土壤的疏松,强化其实际的应用效果,保证土壤在使用中,内部的通风效果较为良好。在许多的土壤内部中,有板坯的存在,对其进行科学的整改,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改善,能够更好的促进土地实际使用效果的提升,保证使用性能的充分发挥,在最大程度上,对种植条件加以优化。合理的土地补救措施采取,能够对土壤的育肥和种植等多种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确保在土壤中,实际含水量较为丰富,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基本的保障,在后续种植等相关操作实施下,对不稳定的因素加以消除。长此以往的措施采取,能够实现对土壤质量的有效改善,为更多的植物生长提供基础保障,林业工程的建设工作实施同样会得到更好的效率提升。对土地进行补救,能够适当对其土壤的肥力起到增大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土壤中实际含水量的提升,对土壤表层结构起到改善效果,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中,能够对其土壤中所含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消除。之后林区实际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会降低,林木整体的成活率得到综合提升[5,6]。   2.2 蓄水资源
  抗旱造林技术在北方林林业工程的应用中,其根本的目的是对水资源供给等相关问题加以解决。通常而言,水资源供给的有效保障方法分为两种[7]:(1)保水剂技术的应用。保水剂属于树脂材料,具有高分子特征,是全新的技术应用方式之一,以林木的原始状态作为应用基础,能够对水分进行充分吸收,当水含量处于饱和状态后,在土地中进行应用。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能够为林木提供所需的数量。(2)覆膜技术,在该技术的应用中,在土壤上方进行保鲜膜的覆盖,能够有效改善水分实际蒸发的速度,避免原水流失量过大,为苗木的自然生长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水分保障,特别是在苗期树木中的应用较为频繁。
  2.3 树种合理选择
  在北方林业工程建设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对树种的选择极为重视。受北方地质与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抗旱树种的时候,在对其实际抗寒性进行考虑的同时,需要对其能够适应北方的环境条件,在种植时实际的抗病能力与所具备的经济价值等加以研究,通常所选择的树种是以地方抗旱树种为主。抗旱树需要有根,且稳定,具有较强的抗瘠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北方的抗旱树种选择中,一般是以阔叶树、灌木树种与针叶树最为常见。其中,针叶树种具有最强的抗旱能力,其次则是灌木,阔叶树所具备的抗旱性,在使用不同的树种时,所表现出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8]。综合而言,与北方地区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在我国北部的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所选择的树种常以针叶树种作为主要代表,选择特定的树种,是与树木所具备的美观性与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考虑。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全面建设质量的提升,推动我国对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森林的整体覆盖率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更好发展,为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为了确保在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效果最大化发挥,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善,加大水资源的解决力度,科学选择树种,以及规范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标准,实现抗旱造林技术在应用中,能够保证林业工程预期效果的实现。同时有助于苗木树种实际成活率的提升,为我国林业工程的建设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9(17):135-136.
  [2] 董小婷.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19(3):33-34.
  [3] 孙向旭.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9(4):139-140.
  [4] 王云礼.北方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168.
  [5] 姜青红.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8(20):76.
  [6] 姜秀荣.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7(08):225.
  [7] 刘家铄.试析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131.
  [8] 黄艳伟,齐恒,林永进.试析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13.
  收稿日期:2019-07-06
  作者简介:汪佐权(1983—),男,甘肃肃南人,大专,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场育苗、森林植物检疫、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3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