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使得当前人们更加注重对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及创新。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使得学生借鉴古代的初始哲学。中职语文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十分关键的阶段,其语文的学习水平与后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过程中需要更好的成绩,因此中职学习阶段对语文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方式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在中职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分数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对考试的总成绩有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流传着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口号。该文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的文献研究对中职语文“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培养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做学教合一” 教学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c)-0071-02
在进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而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方式是极其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就需要使得学生拥有更强的“做学教合一”能力,对其今后的实际工作以及生活中处理事情的能力有着较大的提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当前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做学教合一”能力的训练。由于在进行语文答题的过程中,题型多变,因此为了使得其实际的答题更加合理,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做教学合一能力的培养。
1 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做学教合一”
根据笔者的了解,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的已经推出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按照实际要求来进行,教师没有及时地转变其实际教学的观念,依然利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较低,并且承受的学习压力一般较大。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更多的是对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以及复习。由于语文课程知识体在整体上偏单调,因此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根据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国教材中本身有很多内容是人文性较强的,例如,愛国大词人屈原的离骚以及荷塘月色等,学生在对这些文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加入一些人文教学方式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强。同时,学生在进行中职语文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认识,更多的是从历代文人的文章中学习其中的文化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切实做到做学教合一。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这一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创新思维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情况下的中职“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模式进行训练进行培养,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其写作能力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能掌握现实中的应用,这种方式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妨碍学生实际学习的创新能力。
2 中职语文教学“做学教合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以及教育理念的逐渐进步,使得当前出现了很多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这个繁杂的中职语文教学方式中,“做学教合一”能力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当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另外的知识做到基础的理解。由于每个行业都是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因此使得逐渐有新的知识来取代旧的知识,但是新知识的产生必定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当学生在对其新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教学合一。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实现“做学教合一”的前提就是对原有的知识的理解程度较深,对其来源以及结构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当出现新的部分的时候,能够及时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3 中职语文教学“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行措施
3.1 构建师资队伍,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将课本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进行课程的学习之后而引发的感想,从前面学习的课程中能够对其有什么样的启发,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职业素质将对学生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就需要先建立一支更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就是教师首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这也是当前从事于教学事业的所有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在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环境中。目前我国中职语文强调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只有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我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培养其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应该将其眼光放得更加长远,眼前的成绩只能代表该学生近期的学习,而其未来的发展却对学生自身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得学生得到更加适合其自身的发展。从上述可知,当前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首先还是应该建立一支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并且在其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进一步为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3.2 科学地制定知识结构导图 要实现知识之间进行教学合一,前提条件就是知识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因此通过知识导图的方式就能够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清晰的表达,这也是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实现“做学教合一”的基础。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的经验,当前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导致其学习效果不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更好地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而是将知识进行隔离,对其单个知识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建立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而通过知识导图的方式恰好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通过对知识导图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形来进行分析,对不同知识之间进行教学合一时也能参照导图上的关系有目的地对其旧知识进行寻找,降低其实际教学合一的难度。
总结及联想也是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重点注意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前期学习的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及時的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将前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零散知识进行一定的总结。
3.3 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做学教合一”能力
比较法是当前在进行“做学教合一”能力培训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方法,对学生的“做学教合一”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将两种知识进行比较,对其中存在的相同点以及差异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知识之间的不同,为其后期的使用提供基础。当前比较法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也比较频繁,通过对不同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比较,使得学生能够对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结构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进行比较法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鼓励学生对单项知识与总体知识进行比较,总结出单向知识在总体知识中的结构地位;其次,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对其单个属性之间进行比较,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多重属性比较而使得其实际的结构关系更加明确。根据比较的深度可知,采用单项比较只能对其表面进行分析,只有综合比较才能真正将其内部的关系更加清楚地予以表明。
例如,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概念,如物品、劳动产品等,因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对其概念进行区分,因此需要通过对比其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使得学生能够清楚这些不同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商品的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的方面,之后在总体上来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比较。除了要在横向对不同概念之间进行比较之外,还需要从纵向来进行比较,在语文教学方面,纵向比较一般指的是从时间的维度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比较,也就是同一种概念在不同时间的具体形态,通过纵向的比较能够更加明确对十五发展的规律进行揭示。为了使得学生的实际只是教学合一的能力得到培养,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教师提出适合当前知识教学环境的题目,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解决,提升其实际能力。
4 结语
在以信息化发展为背景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实现和推广“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改革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将“做”当成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目标,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努力“做”。将“学”作为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充分了解完理论基础之后,学生将全部热情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并合理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做学教合一”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职语文教育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冠祥.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与学变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18):43-44,52.
[2] 田学松.初探云端的“未来教室”[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5.
[3]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2014-09-12).http://www.ceiea.com.
[4] 赵志鹏.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1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4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