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APEC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各种影响,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交互作用,评价了其影响程度,探索了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可行方案对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结合APEC的最佳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及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APEC;农业;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18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having a variety of effects on glob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 threat to world food securit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stimated its impact,and explor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feasible solutions for agricultural adapting and allevi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to world food security. Combining APEC′s best practices,this paper put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for adapting and alleviating the climate change,and prosp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PEC;agriculture;climate chan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世紀末至今,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其中,以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极端天气频发等频繁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世界粮食安全。为减缓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APEC各经济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APEC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2018—2020多年期行动计划》为指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各经济体内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来响应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刻不容缓。
  1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影响
  1.1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
  气候变化影响最直观、最迅速的便是农业领域,尤其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会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和规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区域。气候变暖使土壤解冻期提前,农作物生长季热量增加,多熟制向高海拔推移,复种面积扩大,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和种植范围也随之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给当地农业带来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和产量增加;在低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导致粮食作物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以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为例,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小麦,小麦的种植面积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年际间小麦种植比例的大起大落;水稻种植比例基本呈南北方向变化,而且变化幅度呈缓慢趋势;玉米的种植比例持续增加[1-2]。
  1.2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条件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得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干旱、洪水、盐渍化、水质恶化和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安全。对于生态脆弱区而言,自然灾害频发,河流、湖泊水量不稳定,夏季多洪涝,冬季多干涸,由此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此外,农业病虫害也逐渐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之一。历史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可使大部分病虫害发育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繁殖世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发生界限北移、海拔界限高度增加,危害地理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呈明显加重趋势[3]。
  1.3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工业化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多方面重要影响。到目前为止,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未得到完全控制,排放量依旧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过量使用化石燃料。   不容忽略的是,农业生产和森林砍伐也加剧了温室效应。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有利,但同时也会通过影响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此外,稻田是产生甲烷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部分学者的结论,土壤中的甲烷主要通过水稻体、气泡、土壤水表面这3种扩散途径进入大气。其中,水稻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且大部分甲烷在水稻根部氧化膜和水土交界处会被氧化,只有少部分甲烷能成功进入大气[4]。同时,稻田土壤会进行氮元素循环,循环过程中的反硝化作用为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排放提供主要来源;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尤其有机肥料,会影响土壤中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氧化亚氮的排放[5]。
  与温室效应相关的还有森林砍伐,而导致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世界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农耕土地资源有限,于是人们通过砍伐森林以扩大耕种面积,从而维持和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由此减少了森林的覆盖面积,降低了森林对碳的储存效率,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温室效应也相应加剧。
  2    APEC农业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进展
  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必须通过有效、长期的国际合作并以全面的方式来应对,需要国际社会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做出共同努力。《新潟宣言》指出:应将APEC成员体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自愿的、在农业温室气体研究方面加强开展国际合作、协作和投资的网络组织,如全球研究联盟,将经济体组织起来寻找在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
  2.1    加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大规模自然灾害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通过敦促各国间继续深化合作、信息共享及财政支援等,最大程度利用各地区资源,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和开展灾后安置及重建工作。此外,各经济体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有效地采取适宜的措施以应变气候灾害。
  经济体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努力促使农业、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开展更加适应气候相关的风险活动;减轻干旱、洪水、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变化加剧造成的灾害对可持续农业、水产养殖、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协同合作,以防止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动植物病虫害全球蔓延。同时,有必要发展创新灾害风险融资和保险机制,以減轻自然灾害频发而对个别经济体造成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各经济体内部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评估;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计划;重视农业减灾工程。在政府层面,需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政府在环保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灾害性气候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工具,尤其要考虑到小规模生产者,其受风险影响最大,用于恢复的资源最少;应支持对气候变化及灾害适应能力更强的种子的研发工作,并应用农业创新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农民抵御灾害方面,应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普及教育、收入多样化,以增强他们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迫切需要使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并帮助广大农业经营者,特别是小农户,提高应对干旱和洪涝的能力。
  2.2    有效利用农业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样,农业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源泉。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适宜的温度和先进的农业设备等,都对农作物的生产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土地资源、水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匀,因而可以供农业使用的土地和水就更少。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健康的土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前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经济体之间有必要在综合考虑农业、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潜力的基础上,针对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农业实践方式达成共识,积极防治土壤沙漠化,注重水土保持、水资源分配以及土地的休养生息,恢复退化的土地、海洋、沿海滩涂、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努力解决干旱问题。
  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技术水平;寻找并扩大可利用的水源;调整农业结构等。对此,有关政府可采取措施推动农民节水,如建立相应完整的激励、补贴机制以提高农民节水的意识;组织成立学习小组,给农民普及相关的知识,授予相应的技术等。
  2.3    发展可持续农业
  面对气候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应该更加智能化、环境友好以及增强气候适应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和粮食安全等方面,气候智能型农业具有极大潜力。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工程、云计算、“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通信技术等众多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运用,且产生了积极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价值链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培养的新能力、建立的新网络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通讯技术还能够提供有关生产率、病虫害和气候条件等历史趋势数据,在作物生产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可持续和有弹性的农业有助于通过加强粮食安全、农村就业、消除贫困、社区赋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来推进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为适应气候变化,可选择耐干旱、耐盐和抗病的植物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重新设计耕作系统,应用综合养殖系统和综合管理技术;视各地区情况调整季节日历;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同时,建立气候变化警报系统;加强监测站的运作能力;支持连锁生产的发展。国家相关机构、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动植物品种;研究和开发资源系统的综合、可持续和有效利用;开发预测气候变化情景及其模型等。
  同时,农民在粮食的生产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动员其参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动。为了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经济体需要加强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重点提高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4    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采取灵活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合作办法,促进有利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保护和修复,打击非法伐木,加强森林碳储存和农业土壤碳捕获;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同时促进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相关组织也都对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2007年《APEC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悉尼宣言》发表,该宣言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APEC范围内将能源强度降低至少25%,APEC各成员体也在单方面采取措施为减少排放量努力。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该协议的目标是在2008—2012年间,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议定书主要对发达国家指明减排目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就没有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经济体共同协作、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使命。
  东南亚国家联盟共同建立了东盟气候弹性网络(ASEAN Climate Resilience Network,ASEAN-CRN),该网络的建立有利于东盟经济体(AMS)的农业部门适应气候变化并优化其减排潜力。同时,该网络促进东盟成员体之间关于气候智能农业方面信息、技术以及经验的交流,提高气候弹性。
  可持续森林管理在减缓全球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推进悉尼宣言目标的实现,即到2020年各类森林至少增加2 000万hm2;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中的努力,就减少发展中经济体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REDD)以实现减排的行动达成一致意见。
  3    研究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本文立足于与农业相关的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影响,总结分析了APEC的各项合作倡议及具体举措。这些分析并不能全面代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或是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相应的举措在未来实践中的可行性、完整性等还尚未可知。因此,未来各国应持续关注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在科学评价和预测其相互影响程度、探索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4    參考文献
  [1] 李祎君,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23-129.
  [2] 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3] 如何减少森林砍伐而保持粮食增长[J].世界环境,2015(4):7.
  [4]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J].大气科学,1998(4):218-230.
  [5] 秦红灵,陈安磊,盛荣,等.稻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6):922-9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77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