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艳 冯华丽

  摘要:语料库语言学自1993年与翻译学相结合,从199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到现在已经走过20年。通过分析、统计中国知网(CNKI)1999-2018年CSSCI期刊上发表与“语料库翻译学”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主要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及评介,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语料库在口译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为将来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译者风格;翻译共性;口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1010506
  
  一、引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20世纪60年代初,N. Francis 和H. Kucera开始设计并建成第一代大型电子语料库,即后来著名的布朗语料库(BROWN),开启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之路,到现在,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内的语料库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黄人杰、杨惠中等教授建成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到了90年代初,语料库语言学开始用于翻译研究,1993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发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一文[1]223-250,指出语料库可以用于描写和分析客观存在的翻译语料,能够揭示翻译本质,该文开启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先河,并阐明了其应用领域及应用价值。同年,我国杨惠中教授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标志着国内语料库与翻译学结合的发端。Tymoczko[2]652曾预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经过20年的发展,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是否实现了Tymoczko的预言,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现在的研究发展程度如何?着重于哪些领域的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上1999—2018年这20年来CS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语料库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分析并梳理其目前的研究现状、已有的成果以及前景预测。
  二、语料库翻译学概况
  “Corpus Translation”(语料库翻译学)最早由Mona Baker在1993年的论文中提出,后Tymoczko用“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2]653专指语料库翻译学研究;2011年,胡开宝在其著作《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中给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等内容的研究。語料库翻译学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研究,不仅涉及翻译理论,也涉及翻译实践的研究,注重通过实证的方式对翻译过程进行描写。这一点,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学者定性分析相区别,这也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即通过对海量的翻译语料或双语语料等的定量数据统计,对翻译现象或翻译本质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总之,语料库翻译学作为描述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3]474,以翻译本体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入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4]9-14,在研究翻译过程、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规范及教学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翻译研究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不仅涵盖传统翻译学研究内容,如翻译本质、译者风格、翻译语言特征、翻译规范、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以及口译研究等,也包括建设翻译平行语料库或翻译语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使研究内容能够不断深入,比如王克非[5][6]、胡开宝[7][8]、黄立波[9][10]等学者相继著书立说,致力于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三、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从1993年Baker首次提出“语料库翻译学”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胡开宝[7]7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研究范式奠定时期(1993—1998)与迅速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他的这一说法,刚好印证了Tymoczko的预言,从1999年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和兴趣。20年来,在我国,以王克非教授、胡开宝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并基于这些语料库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研究、翻译对比研究、翻译规范研究、翻译教学研究、译者翻译研究、机器翻译及口译研究等方面,在我国翻译界掀起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热潮。
  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语料库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期刊类别选择CSSCI期刊,检索条件是“主题”或“关键词”或“篇名”都是“语料库翻译”,采用“精确”匹配方法,时间以“1999—2018”为界,共检索出相关论文284篇。通过阅读文章,笔者排除与语料库翻译研究不相关的文章,最后得到274篇文章,然后借助CiteSpace软件,并联合使用VOS软件,统计了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如图1~3所示。
  (一)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代表人物及机构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语料库翻译研究以王克非、黄立波、胡开宝、胡显耀、李德超等教授为代表,主要研究机构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并不断向国内其他学校和学者辐射。这说明在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语料库统计出来的数据,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准确地说明翻译中的种种问题,因此呈现出越来越迅猛的发展势头。   
  (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图3是CiteSpace统计出来的有关语料库研究的关键词,综合这些关键词,笔者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五类,主要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及评介,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语料库在口译与教学中的应用等。
  第一,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及评介方面的研究。这包括对语料库翻译学相关的专著评介、对该学科的介绍、深入分析与挖掘等,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该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廖七一在2000年就介绍了翻译有关的三类语料库,并讨论其对翻译教学、翻译规范及对验证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普遍性的积极意义[11];王克非、黄立波介绍了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的发展情况[4];宋庆伟、匡华、吴建平对自1993至2012年这20年之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进行了评述[12];秦洪武、王克非对《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一书进行评介[13];黄勤评述了M.Olohan所著《翻译研究语料库入门》[14];王少爽、高乾评述王克非的《语料库翻译学探索》,指出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与拓展思路[15];黄立波对《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与应用》一书进行评介[16];齐金鑫引介《定量方法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一书,并对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17],等等。
  第二,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要进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必须以建成的语料库为基础,因此,语料库的开发和建设必不可少。同时,随着语料库的建成,建库者发表文章对所建语料库的使用进行介绍。2004年,王克非首先提出“新型双语对应语料库的设计与构建”[18];曹大峰于2006年介绍了汉日平行语料库的内容并谈及如何在翻译中使用该语料库[19] ;2008年,董红学、赵海燕尝试建设汉英类义词翻译平行语料库[20];2009年,张威提出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探讨了相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21];2013年,汪定明、李清源[22]、黄立波[23]及蒋丽平[24]分别介绍了《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以及IT文本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等等。这些文章对于语料库的建设流程和应用都有详细介绍,也就问题和困难做了说明,为后来的语料库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借鉴。
  第三,翻译共性研究。翻译共性就是翻译的普遍性特征,是翻译本身固有的典型特征[1]243-246,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Mona Baker为代表。国内对翻译共性或普遍性的研究主要关注研究范围、局限和突破等方面,比如吴昂、黄立波[25]针对当时对翻译共性研究的已有成果,提出如何突破既有局限,发展翻译共性的研究;黄立波、王克非[26]就实证翻译普遍性研究中存在的两种模式的结果不统一现象,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胡显耀、曾佳[27] 从理论、概念和方法等方面追踪语料库翻译共性研究的新趋势。从收集的文章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翻译共性关注最多的是显化(explication)研究,黃立波[28]、任小华[29]、陈艳新[30]关注人称代词的显化;董敏、冯德正关注科技翻译逻辑关系的显化策略[31];胡显耀、曾佳[32]研究翻译小说的语法标记显化现象;许家金、徐秀玲[33]通过可比语料库研究翻译英语的衔接显化问题等。与显化相对的概念就是隐化(implicitation),这两个术语是翻译共性的核心概念。此外,还有学者关注简化(simplication)[34]、规范化(normalization)、集中化(convergence)与整齐化(leveling out)[36]、消歧化(disambiguation)和净化(sanitization)[37]、呈现不足(under representation )[38]等。
  从学者研究内容来看,基于翻译共性或普遍性的研究,主要还在于分析特殊词类、语法标记或搭配方面,这使得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了一定局限。
  第四,译者风格研究。只要有翻译的发生,必然有风格的存在,传统译学研究中关注的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都与译者风格有关。Baker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39]。随后,国内也兴起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刘泽权等通过《红楼梦》英文语料库的报道动词及其英译为例,研究译者风格及翻译策略[40];洪涛具体分析冯庆华的《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以解决《红楼梦》语料库建设的种种问题[41];卢静以《聊斋志异》译本作为案例,提出了在语料库翻译学基础上建立一种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42],还对两个主要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特点进行分析[43];黄立波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就《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对汉语小说中“两可型”叙述话语的处理方式[44];后又对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20年发展进行了梳理[45];胡开宝、谢丽欣分析了译者风格内涵和特征,并详细分析了译者风格研究的具体路径[46]。
  从收集的文章数据来看,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正如胡开宝所指出的,学界对译者风格的内涵及属性的认识依然不够,对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依然需要拓展[46]。
  第五,语料库在口译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收集的文章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对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一直式微,直到2009年,张威提出了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并分析了建设口译语料库的有利条件和困难;胡开宝、陶庆基于平行语料库,研究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47],并在次年创建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48],同年,陶友兰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49];李婧、李德超回顾了十五年间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预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50];张威还就语料库口译的十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开发建设学习者的口译语料库[51-52];陈菁、符荣波梳理了15年间的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历史,分析现状,并指出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53]。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对语料库口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口译语料库的开发和建设还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努力。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收集的270篇论文中,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有32篇,占总数的12%。在这一领域,主要代表学者有王克非、秦洪武、李德超等,主要涉及平行语料库或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54];刘泽权、刘鼎甲尝试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语料库方法运用于翻译教学改革[60];罗选民、刘彬尝试开放型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61];朱纯深、慕媛媛设计香港城市大学的翻译与双语写作在线教学与自学平台,研究以文本解释力为导向的语料库翻译教学[62];邓军涛阐述了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内涵、创建与应用机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63]。
  将语料库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助益,但是,语料一经选入语料库,就是相对静止不变的语言,反映着当时的语言使用情况,却无法展示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分依赖语料库统计数据,而要充分利用数据,灵活运用,让学生可以根据已有语料进行有效创造。
  四、语料库翻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从1999年开始,语料库翻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语料库的建设,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再到现在发展成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成为翻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向。不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内大型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还不够。往往一部经典作品有若干译本,对比研究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需要将不同译本进行对比。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建成的翻译平行语料库最多只有四个平行译本,多数是两个译本的平行语料库,远远不能满足多个译本同时进行对比的需求。
  其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内容还比较局限,学者倾向于通过语料库统计的字数、词长、频率、搭配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但这种定量分析,仅仅处于统计的初级阶段,能够说明翻译的表层问题。要解释译者的翻译过程,还需要对语料库的功能做进一步开发。
  再次,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比较薄弱。由于对口译真实语料的收集、转写与标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口译语料库建库带来相当难度。
  最后,针对小语种的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非常缺乏。从收集的文献可以看到,截至目前,主要涉及英汉、日汉、德汉、俄汉等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而其他语言,尤其是小语种语言,几乎没有涉及。
  因此,要发展语料库翻译学,既要大力开发建设各种翻译语料库、平行语料库、口译语料库,又要善于将各种复杂的统计方法与语料库统计出的数据相结合,检验掩藏在翻译现象之下的本质特征。既要借鉴国外语料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又要基于我国本土语言、文化与发展特征,对已有成果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努力发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语料库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M., C. Francis, E. Tognini-bonelli.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223-250.
  [2]Tymoczko M. Computerized Corpora and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J]. Meta,1998 ,(4) : 652-660.
  [3]Laviosa S.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J]. Meta, 1998, (4):474-479.
  [4]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2008,(6):9-14.
  [5]王克非.双语应用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8]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9]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黄立波.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1]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9):380-384.
  [12]宋庆伟,匡华,吴建平.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J].上海翻译,2013,(2):25-29.
  [13]秦洪武,王克非.《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评介[J].外语电化教学,2006,(6):75-78.
  [14]黄勤.《翻译研究语料库入门》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7(1):87-91.
  [15]王少爽、高乾.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与拓展——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评述[J].中国翻译,2013,(2):39-42.
  [16]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与应用》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623-628.
  [17]齐金鑫.《定量方法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评介[J].外语研究,2015,(5):109-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2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