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岚 马嫣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应用日益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当今心理健康教育并未重视新媒体的影响,因而产生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弱化、社交能力降低等弊端。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当下的心理教育不仅有重视程度低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問题亟待解决,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新媒体科学地引入教学,以真正达到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1-0118-02
1概述
一项2019年对国内某大学在校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趋于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但第一次迈出象牙塔的他们阅历尚浅,常因外界的干扰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还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休学、退学、轻生等事件屡见不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电视、数字杂志、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影响日益深远。新媒体具有个性化、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与新媒体相关的变化。新媒体有积极的影响,如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适应时,学生就容易出现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因而在此种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当顺应环境做出改变,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利弊、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高校重视程度较低
相比于其他专业科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各高校普遍更为重视专业能力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正常现象,学生可以自己消化。因此,大多数学校虽然都开展了心理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处于较浅的层次,向学生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2.2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仍然较薄弱,一方面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导师只是由其他专业教授兼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不能进行专业的解读和解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教学方式只是科普以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2.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在各大高校,心理教育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展开。这种方式偏向于科普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针对性,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学生在参与时也常常因为课程的趣味性不高而提不起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偏爱轻松愉悦的心理教育方式,例如素质拓展类的心理游戏、心理学电影、面对面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学知识讲座和课堂学习则排在受学生喜爱的末一二位。由此可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教育和学习的需要。
3应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系统地优化互联网资源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致力于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大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技术、设备和人力支持。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规划整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充实平台内容等手段,传播和宣扬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符号,从而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多媒体平台多角度、多方式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疏导,帮助大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梳理,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形式、信息多元性、更新频率和自主性上占据着明显优势,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平台内容的规划给予重视,平台内容的设置应贴近于大学生的日常实际与学习生活,聚焦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各种问题,以大学生的兴趣所在为出发点,整合和协调平台内容,提高学生对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传播者作为信息传播链上游的主体,无疑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掌握着信息源,控制着传播的内容,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手段。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相关教职人员和新媒体行业从事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掌握最新的传播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熟练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总结积累教育经验,积极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避免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致力于与学生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以合理的言传疏导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3.3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媒体工作者应承担起职业责任,将信息监管落到实处,争取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通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作为活跃其中的特殊群体,很容易被夹杂在海量信息中的不良思想所影响。由此可见,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协助新媒体平台的规划管理,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法律保护,做好网络信息传递的监察与管控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同时,为使信息交流能有序进行,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媒体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体行为和正确的网络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良好的媒体行为,是建设新媒体平台有害信息防线的关键性手段。网络信息具有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借机传播消极腐朽的信息;海量信息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也麻痹和弱化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应培养区分有益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理性的思考下做出价值判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和传播。媒体素养指在各类处境中获取,理解及产制媒体讯息的能力,媒体素养的提高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当具备自主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和传播,进行有益的媒体行为。
3.5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效应
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具备着诸多优点,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应各取所长,不仅要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和优点,也要利用好线下的咨询模式,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应。为了尽可能地弥补线上咨询的局限性,高校应当对校内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给予重视。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等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心理健康知识的机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我调节能力,获得健康的心理品质。
4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然而,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日益攀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兼顾心理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软件设施和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硬件设施,统筹大学生媒体行为规范和新媒体平台监督管理,有机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心理教育模式,争取让学生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预防和调解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健全人格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4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