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着实验室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主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不高成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的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提升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TQM)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075-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于强调规模扩张,忽视了内涵建设,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落后管理理念,未能充分考虑学术和社会的需求,各实验室管理部门相互独立,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缺乏系统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在全面总结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理论应用到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研究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效益的策略和途径。
1 高校实验室运行中存在效率不高问题的成因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运行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导致实验室运行效益不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定位不清晰。考虑到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及实验室对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投入了很多资源进行实验室建设,但是由于定位不清晰,很多资源的投入相对不均衡,部分实验室的定位频繁修改,这更加加剧了资源投入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2)实验教学安排机制不合理。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好“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都处于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着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手段单一的问题。此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远离经济中心,很多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脱钩,没能与地方发展互相促进,形成“孤岛效应”,这些都客观上造成实验室设备需求增加且负荷不均。
(3)对实验室的需求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大多比较分散且规模不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不多,创新手段有限,此外,教师科研的数量不多且层次普遍不高,这些都不利于实验室效益的提高。
(4)实验人才培养不满足实际需求。相对于实验人才的培养,实验室硬件建设相对较快且易于见到成效,因此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存在重硬件建设,轻人才建设的弊端,实验人员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实验室效益的发挥。
(5)实验室运行机制落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是在原来专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服务对象上有较大的改变,管理的惯性和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变革长期落后于实验室的发展现状。此外,硬件建设的爆发式增长客观上又增加了管理制度上改革的难度,经常“一紧即死,一松就乱”,这些都影响了实验室使用效益的提高。
(6)对外开放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存在需要解决实验室开放期间出现损毁等问题的成熟的处理方法,出于怕“担责”及“开放”激励机制缺位等原因,很多实验室管理者缺乏“主动开放”实验室的意愿和动力,从而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规模的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实验室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2 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的途径
对于廣大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虽然存在着经费不足和实验室利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减少乃至消除这些问题对教学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利用新建本科高校的后发优势,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批特色实验室,同时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实验室“内涵式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为区域科研与技术创新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以“效益”管理为核心的实验室绩效管理路径与模式。改变重规模、重投入的落后观念,从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变为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向管理要效益,从现有资源要效益,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的效益。
②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实验室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片面强调教学质量,不考虑投入成本的实验室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实验室使用效益进行分析综合,科学的“预测”实验室的“供求”情况,合理确定仪器设备的数量及性能配置。
③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能否用好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巧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实验教师自身专业积累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也势必将影响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实验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能一朝一夕实现,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总的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对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引入兄弟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其他单位已见成效的管理思想,使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质的飞跃;二是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激励机制,引导实验教师通过自学快速成长;三是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对口的实验教师。人才培养规划应体现学校特色,忌一味地向其他重点高校看齐,追求大而全。人才引进应专业对口,最好有实际工程经验,不宜片面强调实验教师的高学历而舍弃专业对口。不切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将会造成“无人可用”和“有人不能用”,既不利于日常教学开展,也降低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老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 ④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增加实训项目的比例,丰富实验课程的考察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室现状合理安排实验分组及合班上课情况,减少因不合理的实验课安排造成的实验室空闲状况,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⑤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设立开放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大学生竞赛等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实验室的技术孵化作用,进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⑥加强对外合作,推动实验室有偿对外开放。建设和维护实验室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如果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前提下把这些实验室有偿开放给校外企事业单位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也客观上减轻了那些对实验室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自建实验室的负担。此外,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还可以使实验室的建设方向紧跟社会需求,避免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教学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研究并建立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实验室管理绩效评判结果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逐步弥补管理漏洞,强化链接协作,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将实验室由“较快”发展转移到“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实现实验室的“内涵式”发展,最终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着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合理设计实验室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实验室绩效评价的内容需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设备利用、实验教学等方面的绩效,使之与学校的实验室发展水平相契合。
②科学选取评价指标。不同的实验室投入不同,其表现出来的绩效也有差异[1],应综合考虑实验室在人才培养[2]、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成效,既要考虑实验室的整体绩效,也要考虑单台件设备的使用绩效,既考虑大型设备的使用绩效,也要考虑房屋的使用绩效。选取评价指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能客观反映各实验室的绩效,又要尽量使评价结果不受学科影响,不能简单的搞平均化,需要依据实验室的运行机理,综合设计。
③研究设置指标的标准和内涵。为了减少失误,设置指标的标准和内涵时,应充分參考其他高校已制定标准及其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因此,应加强对其不同类型高校实验室评价指标制定及执行活动的调研,避免走弯路,在考虑该校具体条件和特点的情况下,设置适合该校的指标标准和内涵。为了便于评价指标的推行,减少阻力,设置指标的标准和内涵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标准,而应根据该校实际“量身定制”,应使大多数实验室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然后实时对标准和内涵进行修订,通过多个时间段,逐步提高标准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制定出高标准的指标体系。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室建设,制定标准时应适当引入竞争,从而便于在实验室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④合理确定指标权重。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是其导向性,通过绩效评价引导实验室向学校规划的重点领域,前瞻性的领域发展,最大限度地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满足学生的最大关切,因此,指标权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参考文献
[1] 陈祺,曾晓思,林键.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绩效评价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09-211.
[2] 沈舒南,黄刚,卢子芳,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42-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60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