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因创新而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设制造强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一招。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战略着力点。”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8中国制造业创新大会”上所说的。
创新一直是打造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之一。工信部一直在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包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点,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打造高效立体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系统化、体系化的创新机制,分梯度、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和设备跨越式发展。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等。
如今,制造强国战略进入关键一年,如何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道关卡。作为创新工具的信息技术,更是任重而道远。
区块链挖掘制造潜力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技术创新。作为飞速成长和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区块链可谓是去年最令人期待的技术之一了,金融、知识产权、公共事务等领域都纷纷试水区块链。作为谨慎的传统行业,制造业试水区块链应用的例子不多,但区块链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马云在退休前致股东信的中曾提出借助区块链帮助制造业改革,福布斯也曾撰文指出,到2025年,区块链的商业增加值将增长到略高于1760亿美元,到2030年将超过3.1万亿美元,而区块链提供商业价值的最大潜力在于制造业。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区块链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应用趋势有哪些。
新的形式下,顾客期待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而缩短创新周期与预期上市时间对企业带来变化和压力,再加上顾客、工厂、厂商因全球化分散在世界各地,这些都在加速区块链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的趋势。
在定制化生产方面,区块链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还可以帮助小型创业者在制造领域迅速开创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制造业以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现在普遍认为能够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是未来智能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实,未来的柔性制造不仅仅是多品种、小批量,而是更加灵活的一种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柔性制造要对产品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而进行模块化设计与生产,尽可能加大制造的标准化和灵活度,既能满足小批量、定制化的制造生产要求,又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生产革新,从而实现真正的柔性生产。
以小型创业者为例,没有工厂,没有实体店,没有产品设计师,依靠共享工厂和柔性制造照样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如何在工厂、设计师、原料供应商之间高效运营需要一个多方认可的互信机制,区块链与预测式分析等技术恰好可以帮助企业在定制化生产的同时快速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与透明度,帮助企业从市场竞争中胜出。
而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后,供应链之间的高效协同更加需要区块链技术的加持。
在快速变化环境中运作的供应链日益复杂,面临不透明、价格套利、时间延迟产生的浪费等问题,供应链环节的合作伙伴则需要不可窜改的纪录以认可与证实专属制造方法等所有权,而支付的细节也必须被监测避免可能产生的冲突。
此外,产品设计、制造、生产、采购、验证等过程涉及多个组织,彼此的信任需倚赖供应链中的审核、认证、合约协商等程序。制造商投资大量时间与金钱建立起来的可信赖的供应链需要一个信任机制来进行维持。
数字化与全球化促成的共享制造平台为消费者与认证制造商建立直接连接,几乎无需实体资产,能降低采购成本并让制造商获得额外渠道。平台还可作为消费者、制造商、服务供应商等所有平台参与者的数据中间人,因此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信任机制的区块链技术自然不可少。
最后,区块链技术还可以解决目前数据共享的难题。
在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数据正在成为真正的黄金,它将越来越需要以高效和协作的方式进行交换。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數据将由自动化设备产生,因此物联网设备需要一个附带的“事物分类账本”来跟踪机器对机器交易中有价值的信息。
当信息通过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多重系统得到保护时,“数据担保”就成为可能,这使得贷款机构和大公司有信心向供应链注入资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供应链金融。
同时,在相关领域,区块链系统还可以增强预测分析,通过这一分析,企业可以收集数据、建模、生成统计数据,然后利用这些统计数据进行由数据驱动的业务决策。由于区块链在过程中记录了每一个信息点,它们可以提供可验证的精确数据,以确定从客户行为到风险暴露的任何方面的统计模式。
管理创新补足短板
谈完技术创新,我们再来谈谈管理创新与模式创新。
在模式创新方面,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整合创新资源、开放创新链、商业化经营、重视技术创新和围绕特定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重建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力和竞争力,美国政府在2012年启动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以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向工业和生产力的转移。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核心单位是制造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负责特定领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经过公众咨询和评估,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建立45个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建成了七个中心,即美国的制造业、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未来的轻量级制造业、美国的合成光电制造业、美国的柔性混合电子制造业中心。TES、动力美国和先进复合材料。材料制造创新中心。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融资模式、治理模式、项目运作以及促进创新的措施对我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管理创新方面,我国制造业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工业化进程,在管理模式和方式上都比较粗放,无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因此,管理咨询服务进入中国后,各种西方先进的管理实践让国内企业打开眼界,纷纷开始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短板。
但由于基础落后,在体制和组织架构上都存在不适应,也让企业在自动化和数字化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几年的ERP实施难,甚至业内流传着“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戏言。
因此,管理创新成为制造企业补短板、练内功的必经之路。
总得来说,质量管理创新可以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
首先是质量管理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实施和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持续改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建立和提高质量在线监测能力,在线质量控制能力,改善工艺过程控制水平,以及产品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在国际先进质量技术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创新、应用。
其次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只有通过更加开放的途径和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具备国际水平的质量技术管理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再次是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国制造企业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有所缺乏,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以组装和分制造为主,大部分仍然是为别人生产零部件或产品,这些零部件与产品就必须遵照采购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要求。企业需要建立和升级质量管理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健全、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最后是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这些先进的生产设施产生和自动收集了海量质量数据,这为未来新的质量规律的发现和质量方法工具在中国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加强、建立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逐步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实现质量智能反馈和控制能力,实现实时监测产品、设备、过程的质量波动的能力,将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理模式作出贡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智能化改造和运营模式革新使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30%,运营成本约降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指出要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未来,在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必定会帮助中国制造业加速快跑。
中国制造因创新而变,应进一步筑牢创新基础,巩固创新势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企业研发投入、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逐步增强,但仍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高精尖人才特别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创新人才仍比较短缺。
因此,我们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而构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此外,在产品创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核电、通信设备成体系走出国门,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智能制造飞速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未来,中国将加快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步伐,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朝着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迈进。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模式创新,都可谓是恰逢其时。我们在制造强国发展道路上,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68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