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茶叶是江苏丘陵山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本文阐述了茶产业在江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针对江苏茶园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江苏茶叶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促进江苏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ea is an advantageous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Jiangsu,and is an industry that benefits both tea farmers and consumers.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status of the tea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y of Jiangsu,analyz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Jiangsu tea gardens,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ea in Jiangsu,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tea industry.
  Key words    tea industry;green development;status;problem;suggestion;Jiangsu Province
  茶叶,作为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民生产业,是有益于消费者健康的养生产业、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绿色产业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茶叶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茶叶产区,也是茶叶消费大省。江苏茶叶以“优质名特茶、精细化管理”为特色发展至今。在“十一五”期间茶叶被列为江苏省十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提出茶叶成为江苏省丘陵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茶叶成为江苏省首批成立并运行的14个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在全省开展茶叶技术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一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1    茶产业在江苏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    茶叶是江苏丘陵山区优势特色产业
  茶叶产业已成为丘陵山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地处我国茶区北缘,产茶历史悠久,素以建园科学规范、栽植管理精细、制茶技艺精湛而见长。全省产茶县(市、区)35个,茶园主要分布在沿江及苏南丘陵山区,分为3个一级茶区:镇宁扬山地丘陵茶区、太湖低山丘陵茶区、云台山茶区。2018全省茶园总面积约3.37万hm2,开采面积2.98万hm2,2018年全省茶叶产量1.45万t,茶叶综合总产值约91亿元,其中毛茶总产值约26.22亿元[1]。名优茶产量约0.43万t,名优茶产值约15亿元,产值约88 005元/hm2(表1),显著高于全国茶园均产值58 500元/hm2,也显著高于江苏其他经济作物效益。茶叶与林木、果树等间作,构建丘陵山区丰富的农业生态模式,符合江苏省生态、绿色、优质高效发展需求。
  1.2    茶叶是江苏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江苏的茶产业已形成了名茶经济的特色,主产市(县、区)一市一名的格局已经形成。实施精品战略,苏茶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江苏茶叶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以生产名优绿茶在全国享有盛名,精湛的茶葉加工技艺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参加历届全国性的名茶评比中成绩优异,纵观历届“中茶杯”评比,在绿茶特等奖中,1/3获奖企业是江苏茶企,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同时,江苏省各产茶县、市都十分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品牌推广。据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碧螺春、镇江金山翠芽品牌价值分别为42.06亿、12.01亿元,碧螺春位居全国品牌价值第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
  1.3    茶叶是江苏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
  茶,浑身是宝。其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心健身、治国理政等六大功能;拥有经济、文化、精神三大价值;还有丰富的茶品类、茶业态、茶空间、茶天地,中国人津津乐道,外国人羡慕称道。通过“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能够满足人们在食用、药用、美容、日用、艺用、旅游休闲、养心养生、保健康复等诸多新领域的需求,给人们提供高品质、健康的生活。
  2    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面积“稳”
  江苏茶园面积近几年均稳定在3.33万hm2左右。近几年,江苏省各大茶区继续以发展茶树无性系为重点,大力加强茶园基础建设。同时,大力推广了林茶、果茶间作等复合生态茶园建设,形成了一批路沟渠配套、林网配套的现代化茶叶生产新基地。其良种化程度不断增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省通过“三品”认定的茶园不断增加,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由2012年的17 210.3 hm2增加到2018年的18 693.2 hm2;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认证等产品数量持续增加,由2012年的22个增加到2018年的100余个。   2.2    管理“精”
  江苏茶园的管理逐渐由原来的粗糙、人工化管理发展到今天的逐步机械化管理,水肥管理、绿色防控、复合栽培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全省更是大力推进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部分茶园基本实现机械化管理。
  2.3    加工“细”
  江苏茶叶在加工方面,逐步实现了精细化操作,无论从传统的手工制茶到现代的清洁化加工都实现了茶叶加工技术质的飞跃。全省茶叶加工设备技术改造步伐全面加快,引进应用环保型气热杀青机、微波杀青机等茶叶加工机械。推广标准化、系列化的新机械及名优茶的加工技术,名茶机械加工的普及率全省超过90%。实施茶叶加工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工程,茶叶加工厂环境得到综合整治,杜绝加工污染源,符合现代食品安全要求的崭新的茶叶加工厂不断增多。制定和执行茶叶清洁化加工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和监控加工过程的茶叶质量安全。改善储藏、包装条件,全面普及推广茶叶低温冷藏保鲜技术,实施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使全省茶叶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提升、质量信誉不断提高,通过QS认证的茶企总数近400家。
  2.4    品质“优”
  全行业无论是领导者、经营者还是生产者,其质量标准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普遍增强,生产的茶叶品质优异,在全国的“中茶杯”评比中江苏省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可见江苏茶叶品质的优异度及社会好评度。同时,有一定规模的茶场都有独立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准、名茶品牌。全省已制定省级茶叶地方标准63部,2015年省著名商标增加到近50个,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2.5    产业“宽”
  茶叶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成为江苏省茶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以茶多酚、速溶茶、超微粉茶为主的深加工产品生产和销售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速溶茶年加工消耗原料1.5万t,茶多酚的销售突破1.5亿元,超微粉茶的生产销售连年翻番,应用涉及食品、医院、化工等领域,显示了茶叶深度加工产品的广阔发展前景。茶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茶叶企业利用周边的旅游环境,涉足观光休闲茶园、茶楼建设,增强了企业活力,开拓了经营渠道,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活跃和发展了地方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茶叶企业达100家,特别是在宜兴等地发展迅速,其中AAAA级景区1家(江苏茶博园),年经营额数亿元。
  3    江苏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茶园建设滞缓
  2017年全国茶树无性化良种率57%,预计2020年达到70%。2017年江苏省有茶园3.4万hm2,全省茶园良种率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要达到202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持平的目标,需对全省1.15万hm2群体种茶园进行换种改造,无性系良种种苗需求量达到10亿株;且江苏全省标准化茶园较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茶园更少。
  3.2    劳动力短缺,与“绿色茶叶”差距大
  茶区农业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茶叶销售价格稳步不前。江苏省由于其工业化进度快,导致茶园的生长环境常年受到大气、水分及土壤的污染,同时茶叶过度包装的现象普遍存在,必将导致江苏茶叶离“绿色茶叶”的差距甚远。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茶园建设仍处于被动应付而非主动规划管理的初级阶段,茶叶生产加工中清洁能源普及度低。
  3.3    产品结构单一,龙头企业少
  江苏产品结构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占总干毛茶产量的77.64%;红茶3 121 t,占总产量的21.82%;乌龙茶和白茶产量为0;少量黑茶和黄茶[3]。江苏省虽然以生产名优茶为主,但是其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甚少,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
  3.4    科技人才短缺,相关政策欠缺
  由于茶叶在江苏省GDP中的占比较小,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对茶叶发展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管理力度薄弱,导致相关的茶叶企业经营力不从心,更谈不上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江苏茶叶企业现有的科技人才欠缺,茶叶科技转化率低,科技研究与生产需求存在差异。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叶生产、检测、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标准缺位现象。生产信息化程度弱,市场信息指导生产结构调整的周期长、影响差。
  3.5    产业链短,消费形式单一
  江苏茶叶主要还是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茶叶与工业、旅游业的融合较少,导致茶产业损失量大、利用率低,生产出的茶类产品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4    江苏省茶产业发展建议
  江苏省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宜茶自然资源有限,是茶叶的大销区小产区,自产茶产量约占省内销量的1/3。因此,近年来,江苏茶产业发展应定位为“优质、省工、清洁、节能、绿色”。
  4.1    相關政策支持
  江苏“绿色茶叶”要得以发展,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茶业的管理力度,从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及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给予支持。
  4.1.1    政策。重视茶叶初制加工厂建设,抓实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原料基础。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经营,推行“公司+初制厂(所)+基地+茶农”的经营模式,建立企业稳定的、可控的原料基地和初制加工厂,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积极引入大企业,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大企业以收购、兼并、整合等方式做强、做大;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新建等形式建立产业集群。同时,推进茶叶深加工,加大茶叶综合利用,增加附加值。   4.1.2    人才。加大人才扶持的力度及引进政策,让科技人才“引进来,走出去”。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指导和服务茶叶生产的能力水平。
  4.1.3    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引导,以我国茶叶“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目标,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茶资源“跨界开发”力度,实现茶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延伸扩展茶叶产业链,推动产业倍增式发展,实现江苏省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的跨越。支持茶叶生产最宜区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及加工工艺流程等标准,严格规范,保证质量。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的优质高效、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技术模式,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效益。指导农民落实好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保障茶叶的绿色生产及质量安全。
  4.1.4    资金。加大资金及项目扶持力度,让小型企业也能申请项目资金。
  4.1.5    品牌。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创建茶叶知名品牌,培育大型茶叶集团,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大型茶叶集团或区域茶产业联盟,制定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等,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不断强化品牌营销理念。
  4.2    发展名特优茶,做特茶产业
  必须充分发挥江苏省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茶文化底蕴等优势,着力于名特优茶为支柱产品,继续巩固现有名特优茶,发展其他优特茶类。通过生态调控,打造适合茶树生长的优良环境;加强茶园精细管理,培育绿色优异的鲜叶原料;发展清洁化加工,生产色香味形优特的茶产品;加快新品研发,满足社会各界消费人群对茶品类的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保证苏茶名特优茶可持续发展。
  4.3    夯实基础建设,做实茶基地
  坚持以“高效、优质、生态”为核心,以“和谐建设、协调发展、生态平衡”为原则,加强茶园标准化建设,做实茶基地。一是完善茶园基础建设。以企业为载体,鼓励引导企业与农户在现有基地茶园的基础上合作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成本,加强对茶园的整体规划建设,推进茶园沟渠路、水网、电网等工程建设。二是配套茶园设施建设。重点配套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复合栽培系统、防霜扇、绿色防控、机械化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茶园物联网建设,实现茶园管理、茶园生态环境、产品品质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
  4.4    依靠创新驱动,做新茶业态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提质、增效和转型,培育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主体,发展资源全价利用,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茶业倍增式发展。推动企业与茶叶研究机构实现深度合作,开发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扩大夏、秋茶深加工产品的应用范围;开展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茶叶加工链条,开发生产各种含茶食品,拓展和提升产品功能,使茶叶的用途从传统的饮茶向饮茶、吃茶、用茶转变,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利用“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把资源开发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日化、食用菌等终端产品开发,开展茶业“价值创新”,推动产业倍增式发展。
  4.5    突破传统理念,做活茶企业
  茶企经营者需打破传统经营理念,挖掘茶叶潜力,开拓国际视野,创新经营理念,发挥企业自身主动性,改善全省茶企规模小的局面,做活茶企业。整合周边资源,扩大茶企规模,带动周边茶农、专业合作社壮大发展。加强与对口支持省份(陕西、河北、云南等省)的合作交流,使茶叶走出省,开拓国际视野,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平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苏茶品牌推进国内外市场,让茶叶“走出去”;创新经营理念,以文化为内涵,开展与金融业、旅游业、休闲、商贸、大健康产业等多元素为一体的资源价值跃升的经济产业链,最终将江苏茶产业从传统红海产业推向现代蓝海产业[4]。
  4.6    紧扣优势特色,做强茶品牌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原则,围绕苏茶品种、品质、区域特点,合力打造产业品牌综合体系,提高茶产业竞争力。一是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战略,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加大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力,深化品牌形象建设,强化品牌宣传力度,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二是发挥企业主体功能,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牢固树立质量兴茶、品牌兴业的理念。鼓励支持企业注重品牌策划,重视品牌打造,重视品牌宣传,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科研院校提供科技支撑,提升茶品竞争力。提供智库、信息、科技、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撑,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4.7    依托现代技术,做宽茶渠道
  依托“互联网+”“一带一路”发展平台,创新茶叶产品的流通方式,强化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拓宽茶叶商品流通渠道,健全产品销售网络。一是建立先进营销模式。创新销售体系,推动茶产品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大力引进和培训电商人才,推广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茶叶信息平台和移动营销网络,形成新的销售渠道。二是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探索跨界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尝试探索跨业态、跨领域商贸合作,共享资源,拓展市场。   4.8    倡导全民饮茶,做雅茶生活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最益于身心健康的饮品,茶及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倡导全民饮茶,做雅茶生活。一是加强茶文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五进、全民饮茶日等一系列茶文化活动,进一步宣传弘扬茶文化,普及和推广茶文化知识。二是规范茶馆业建设,推进苏茶产业加速发展。江苏省作为茶叶消费大省,茶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应规范茶馆业经营理念,让茶走进全民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贯穿人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三是推进茶艺培训,端正饮茶之风。加强正确的茶艺培训指导,端正全民饮茶之风,在全省掀起识茶、爱茶、论茶的尚茶之风。
  4.9    推进“六茶共舞”,做大茶融合
  着力于培育融“六茶”,即喝茶、饮(料)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于一体的“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融界拓展、全价利用”的茶业大格局。“六茶共舞”立足于茶,又跨越茶叶,三产(第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应发展新业态大茶业,以适应时代多元消费新需求,促进苏茶产业提质增效新发展,加强对苏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大力推进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苏茶产业竞争软实力。
  5    结语
  在“十三五”发展的后期,针对江苏茶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发展名優茶为重点,以绿色、优质、高效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目标,构建茶产业、茶生活、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从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方面来看,必须将“摸清底细”(深入基层调研,搞清楚江苏茶园现有面积、生产环境、基础设施等情况)、“精细把脉”(找准江苏省每个茶企现有症状,找到其茶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对症下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技术措施的改进)等方面作为江苏“绿色茶叶”发展工作思路,重点将集中于推广茶园良种化快速建园技术、绿色防控技术、茶园环境监测技术、茶园“双减”(减农药、减肥料)技术、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及茶叶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做到茶叶的“全价利用、跨界融合”。
  6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2017年全国各产茶省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统计[J].中国茶叶,2018,40(6):27.
  [2] 胡晓云,魏春丽,袁馨遥.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J].中国茶叶,2018,40(5):31-50.
  [3] 黎星辉,汤茶琴.江苏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5-97.
  [4] 汤茶琴,王芳,王润贤.句容市茶叶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4):229-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2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