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设问导学训练设计及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羊瑞琴

  摘  要: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学涵养的培养极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的要求,及时发现并分析现阶段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策略十分重要。该文将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问导学模式的建立为例,阐述其内容的设计与方法的设定与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设问导学  训练设计与策略
  新课改为现阶段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其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明显,使学生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致使教学成果不再丰硕。要想扭转这一局面,设问导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可以为学生学好语文创立更有效的方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建立设问导学模式的意义
  所谓设问导学,就是依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并借助课堂教学来还原问题情境,讲解问题本质,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实现提升教学成果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不断促进教学方式的进步,在教研实践方面,要求做到教育、学习、研究与学生同时互动的巨大进步[1]。设问导学的实施在这其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对问题的关注,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谈论探究,从而借助问题掌握知识点,同时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知识点设计为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便加深记忆。其中,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题,所以需要保证其顺利地实施。但想要不断收获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设问导学同样如此。借助具体的问题情境来表达抽象的知识点,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灵活的发散性思维寻求解决办法,而非强制性地死板记忆。
  2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存在的不利因素
  2.1 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强烈要求下,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理论已无法指导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由于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强制、填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不从根本上带领学生去理解探究,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对语文知识的刻板印象,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2.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缺乏认识
  在老旧的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这一关键,自然而然地将自身设定为课堂的主导,把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严重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3  掌握合理建立初中语文设问导学的背景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这往往容易制约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重视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仅在表面进行改进,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探讨与分析,让教学改革变成了形式主义的空谈。在日常教学中,仅将文段自身的意思讲解给学生,而不教会学生对于该文段是源于何种环境和因素所出现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够,没得有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运用设问导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1)语文教学归类于语言教育学科,在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利用复杂难懂的课件进行反复片面的解说,却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学本质的核心。太多教师忽视范读、板书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2]。不仅如此,有的教师还不重视琢磨词句间的微小关系,不督促学生及时纠正细小的语言错误,久而久之将小错误积攒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
  (2)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需要教师调节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活跃需要适度,过于活跃,甚至浮躁的课堂会让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冷静地、理性地思考问题。浮躁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学生打开思维,将内心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所以,通过设问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然适度地调节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有效的实施方式。语言源于生活,所以对于语言的学习也应与实际相结合,如果学习语言仅是为了卷面上的高分,那么中华文字也就失去了它博大精深的魅力,同时也让语文教学也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起点。换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对于深奥含义的解释仅仅利用简单的只言片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含义的诠释,而非对文字语言的斟酌。因此,借助设计问题是一种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并注意设立问题应该不脱离教学重点,并将每个知识点从浅到深地自然连接。
  (4)教学重点的不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为了达到高分的目的,将强制灌输作为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思维禁锢,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依赖于死记硬背,从而无法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牢笼,让学生回到课堂的主导地位中,发扬自主性和接受性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知识发散与理论创新。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利用设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对知识点进行探究。
  4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问导学模式
  (1)严格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大纲中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引导作为根本与核心,设计合理有效的设问导学模式,提倡学生主动大量地积累阅读量。阅读量的积累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所以,想让学生在语文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极大的提升,阅读量的积累是其有效的途径[3]。这需要学生能够感知到文章内容的整体涵义,自主地设立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详尽地掌握文章文意。学生能够灵活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的沟通交往中,是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所以,依照内容的实际寻找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到知识的拓展与开发。
  (2)问题的设计应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所涵盖的内容紧密联系。在开始一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先自发地去阅读文章,通过缓慢的朗读,初步认识到文章的语境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对于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认识。在学生理解文章要点后,教师逐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带领学生积极探讨,寻找其中的奥秘及解决方法。这有利于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重回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4]。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导学,让学生从自身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发现文章涵盖的多面性的意义,让学生找到自身与文章的共鸣之处,通过文章联想到自己。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将设问导学模式适当做出不同的改进和调整,设计出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的学习当中。
  5  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设问导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率,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设问导学的基本含义,严格按照初中语文设问导学模式的要求和关键点,以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为基础,参考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设问导学模式,在收获教學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4(5):32.
  [2] 张中礼.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学周刊,2014(4):158.
  [3] 朱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4(1):73-74.
  [4] 何善亮.基础教育学校“学案导学”教学变革的理性思考:“学案导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超越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5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4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