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试验基本信息
  1、试验目的及任务来源:本单位承担省土肥站安排本縣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产品田间肥效及安生性评价试验,该试验目的是通过规范的田间试验,对申报参试肥料登记产品进行肥效及安全性试验,从产量、品质、抗逆性、安全性等方面对申报产品做出肥效和安全性综合评价,为肥料登记提供依据。
  2、供试肥料:处理3由新沂市新港化肥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18%(含氯),N、P、K组成比例为16- 0-2,有机质含量≥20%,剂型为柱形颗粒;处理4由江苏谷浪多肥业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25%(含氯),N、P、K组成比例为10-7-8,有机质含量≥20%,剂型为不规则颗粒;处理5由宿迁丰农肥业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15%(含氯),N、P、K组成比例为8- 4-3,有机质含量≥20%,剂型为柱形颗粒;处理6由沭阳绿意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15%(含氯),N、P、K组成比例为8-3- 4,有机质含量≥20%,剂型为柱形颗粒;处理7由南通兆丰复合肥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15%(含氯),N、P、K组成比例为5-5-5,有机质含量≥20%,剂型为柱形颗粒;常规施肥对照(CK2)由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总含量≥45%(含氯),N、P、K组成比例为15-15-15,和含氮量的46%尿素,剂型为圆形颗粒。
  3、试验时间:2015年10月24至2016年6月7日
  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在金湖县陈桥镇万坝村三组农户董金根承包田,面积12.6亩,位于邬南路西侧,纬度33°06′717″、经度118°58′734″。
  2、供试土壤基本性状: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粘黄土,田块平整,地力均匀,灌排方便;前茬种植水稻,品种为两优0293。有机质含量2.5% 、全氮0.124% 、有效磷10.5mg/kg、速效钾152 mg/kg、PH值6.01。
  3、供试作物名称和品种:作物小麦,品种为西农979。
  4、试验处理:
  (1)小区设计:共设7个处理,二次重复,共14个处理。小区南北向,长7.9米,宽3.8米,面积30平方米,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间开沟隔离,保证各小区能单灌单排。
  (2)小区施肥:10月24日施用基肥,处理1空白对照(CK1)全生育期不施任何肥料;处理2常规对照(CK2)按上年度当地供试作物肥料使用实际情况进行,亩基施45%复合肥30kg,尿素10kg,即亩基施纯氮9.1kg;供试肥料处理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即处理3-7用量按处理2基肥中施氮量折算处理3施用基肥2.5kg,处理4施用基肥4kg,处理5施用基肥5kg,处理6施用基肥5kg,处理7施用基肥8kg;处理2-7均在2016年3月6日追施46%尿素20kg。
  5、田间记载:前茬稻秸杆全量还田,10月24日旋整地块,10月25日开沟规划小区施基肥,10月26日播种,播量22kg/亩,10月27日灌水,11月5出苗,基本苗26.6万。12月11日除草,2016年1月20日清沟,4月27日防治病虫,6月7日收获。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处理对小麦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根据成熟期考查,处理 1株高57cm最低,常规对照与其它处理株高相差不大,分别为64.6、65、66.5、66、66.4、64.8cm;穗数也是处理1最低为29.8万,常规对照与其它处理相差不大,分别为38.4、38.8、39.6、37.3、38.2、36.7;穗粒数同样也是处理1最低为16.3粒,但施肥区间各处理相差较大,分别为30、26.9、30.2、33.3、31.8、33粒;各处理千粒重相差不大分别为39.8、40、39.8、40.1、40.2、40.2、40.1克;小区实收平均折亩产分别为193.3、460.8、415.4、479.6、499.3、488.3、485.7kg/亩。
  2、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施肥区都比无肥区大幅度增产,最高处理5增产158.3%,最低处理3增产114.9%,施肥区中只有处理3比常规施肥区减产9.8%,其它处理都比常规施肥区增产,各处理产量及增产幅度见表1。
  综上所述,五家单位提供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本地区土壤施用比无肥区大幅度增产,最高增产306kg,增幅达到158.3%;与常规施肥相比,最高增产39kg,增幅8.4%,只有处理3减产9.8%,其它都增产,分别是处理5增产8.4%、处理6增产6%、处理7增产5.4%、处理4增产4.1%;根据观察,生育期内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小麦长势旺盛,叶色深绿,没有出现脱力和早衰现象,比常规施肥迟1-2天成熟;对小麦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对作物安全。
  (作者单位:211644 江苏省金湖县银涂镇农村工作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6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