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及优化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是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优化处理建议,以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1、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
  2018年,吉林省共报送气象服务信息2379期,發布各类气象灾害和衍生、次生灾害预警2800余条,启动应急响应7次。针对松原地震、长岭龙卷风,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实施了全过程、逐小时连续监测和跟踪服务。
  汛期4个台风影响吉林省,6次引发大范围暴雨天气,历史罕见。吉林省气象局有效发挥了气象预报预警“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特别是提前72小时较准确预报台风“苏力”、“西马仑”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吉林省委省政府据此提前安排紧急转移人口27734人,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等极端后果。
  2018年吉林省积极应对春夏旱情,全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采取东北区域飞机联合作业和多手段立体作业等措施,全年实施飞机增雨作业67架次、地面增雨作业617次,共增加降水约3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和解除了旱情。开展地面防雹作业1160次,减少雹灾损失近2亿元。实施了中朝边境森林扑火双机增雨作业。区域人影中心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春旱、大兴安岭扑火、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第七届“世界军运会”、上海“进博会”等区域飞机协同联合作业,取得良好效果。
  2、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存在的问题
  (1)气象监测网点不足,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求
  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和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过程中同完善的监测网络密不可分。近些年来,在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方面,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相较于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的快速、准确、高效、及时方面的需求间还有一些差距存在。当前,吉林省境内基本都是根据行政区划对监测网点进行布局,每个乡镇都安装有一个区域自动站。因地形地貌和局地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使得气象灾害的多发地段和敏感地段的跟踪监测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区域自动站只能实现对降水量、温度、风向风速的观测,很难为政府部门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
  现阶段,气象部门全权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而应急联动和灾情处置则在不同部门中进行分布,直接造成相关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难以实现互通和信息共享。尤其是对于农村、偏远山区的弱势群体来说,因发布手段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尽管各级气象部门同当地的广电、通信部门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构建了预警信息发布通道。但是在具体的实行中,审批、信息再处理等中间环节的耗时过长,直接造成在重大气象灾害出现的过程中,受灾害影响的人群未能提前接收到预警信息。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到位
  长期以来,救灾重于防灾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气象灾害提前预估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脆弱性缺乏了解,直接造成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对风险判断也有出入。尽管气象部门已经将当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到日常事务中,因开展时间相对较晚,信息共享程度不足,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度。再加上该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足,增加了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和操作的难度。
  3、优化处理建议
  (1)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应加大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高性能计算系统等工程建设的力度,进而形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全天候、高精度实时监测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针对交通干线、重要水利工程、旅游区、林区、经济开发区、输电线路等,应做好气象监测设施布设,确保在短时间内形成气象、国土、水利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同联合的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对于灾害易发区的地区来说,应做好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全覆盖。做好粮食主产区、生产保护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区等的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的布设,以实时监测干旱灾害。为了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的支撑能力,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和移动应急观测系统。
  (2)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①充分利用新闻和手机短信
  气象部门应积极寻求各级光电、通信主管、新闻出版、相关媒体和企业的支持,以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顺利实施。新旧媒体应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第一时间无偿播放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为了迅速拓宽气象预警信息和相关的防御知识,应将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进行结合,确保广大群众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电信运营企业则要升级改造手机短信平台,以更好的发布预警信息。
  ②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好车站、学校、港口、机场、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建设,确保预警信息接收的畅通度和有效性水平。对现有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的功能进行完善,针对偏远地区来说,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
  (3)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为了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将灾害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受损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上报入库,气象、民政等部门可建立起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向社会大众公布灾情报告热线,确保信息员和广大群众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气象、国土、水利、交通、城建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将历史灾情调查、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抗灾、隐患排查等方面的普查工作做好,尽快构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通过致灾临界指标体系的建立,制作出吉林省境内详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并编制科学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规划,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
  (作者单位:1.130062吉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2.131200吉林省扶余市气象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47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