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国棉花生产格局时景下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桂峰 张杰 王安琪

   摘要:基于全国棉花生产变化及生产格局变迁,通过对1949—2019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总结了山东省植棉业的历史发展变化、产业变迁及其影响要素;结合山东省植棉业态的滞后方式、产品质量结构实证分析及相关制度性安排,阐明山东省266.7千公顷棉花生产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及支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从传统棉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植棉新业态创建、耕作制度变革、生产结构生态化区域化布局、高效高质量产业模式构建、棉花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提升以及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优化、目标价格保险金融支撑模式创新完善等方面,为棉花生产保护区科学规划及支撑体系构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产格局;产业变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0)05-0130-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tton production changes and production pattern change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in cotton planting area, unit yield and total output of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49 to 2019,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tton industr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summeriz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lagging mode of cotton plant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 quality structure and relat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necessity of 266.7 kilo-hectare cotton production protection reserve and its support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larified. I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further research bases for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reserve from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the creation of new cotton planting formats, the reform of farming system, th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industrial mod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ized service organization throughout the cotton production, the cotton target price subsidy policy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and target price insurance financial support model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words Production pattern; Industrial change; Cotton production reserves; Support system;Shandong Province
   棉纖维是“棉、麻、毛、丝、竹”五大天然纤维中惟一由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纤维,是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纤维材料资源,是现代纺织服装业的基础性原料。棉子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是优质饲料蛋白原料和植物油料的重要来源,在种植业生产结构上对于大豆、花生、饲用玉米种植区域单位的等位种植均同时具有显著替代性效应。因此,棉花是集绿色植物纤维、高蛋白质原料及油料“棉粮油”产业功能一体的复合型作物,产业价值与产业链延伸拓展潜力巨大。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消费、纺织品服装出口大省,棉花产业经济总量居于全国前列。研究分析全国棉花生产格局时景下的山东植棉业态,加强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支撑体系建设,对稳定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面、保障棉花产业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 全国棉花生产变化与生产格局变迁
   1.1 全国棉花生产变化概况
   我国棉花种植起源于宋元,发展于明清。20世纪50年代引进美国陆地棉岱字棉15、16,开启棉花大面积区域化种植,同时丰富了遗传种质,加快了品种改良与品种选育技术发展,改善提升了棉花纤维质量,实现了棉花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从1949年2 770千公顷、165千克/公顷、44.5万吨到2019年3 339.2千公顷、1 763.7千克/公顷、588.9万吨;1983年全国棉花单产突破762.0千克/公顷,从此告别棉花供给消费的历史性短缺,全国取消布票。    1.2 全国棉花产业格局变迁
   我国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999年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加入WTO,棉花资源及消费融入全球产业链,加速了生产结构变化及生产要素成本上扬、棉花单产水平提高及棉作制度技术体系更新,全国棉花生产区域相应变化调整。
   全国主要产棉区先后从五大棉区(即西北内陆棉区、北方特早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热带棉区)逐步演变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的“三足鼎立”,到2014年西北内陆棉区面积、总产全国占比达47.20%、60.72%,成为全国“半壁棉区”,随即变迁为2019年西北內陆棉区面积、总产全国占比76.66%、85.50%的“二八”态势的全国棉花生产格局[1-4]。
   2 山东省植棉业发展变化与产业变迁
  棉花生育期及产业链长,是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技术、信息、组织等现代生产要素对其有显著替代或叠加效应,因此棉花生产技术创新相对缓慢、产业技术集成及产业创新相对复杂。科技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植棉区域比较优势持续调整,加快了山东省植棉业发展变化与产业变迁。
   2.1 棉花生产总体呈现周期性波动增长,产能潜力前抑后扬
   山东省是传统上的植棉业大省,全省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从1949年456.9千公顷、180千克/公顷、8.105万吨到2019年169.3千公顷、1 158.0千克/公顷、19.6万吨,在此期间山东省植棉面积、总产整体呈现周期性波动增长,单产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5,6](图1)。
  1984年全省植棉面积及总产达到峰值,为1 712.4千公顷、172.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4.7%和27.6%,棉花单产也达到20世纪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后,由于棉铃虫和棉花黄萎病的严重危害,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01—2004年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平稳,植棉面积及产量基本呈增长态势,2004年全省植棉面积、总产创本世纪历史高值,为1 059.9千公顷、109.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全球性产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及产业链重构,山东省植棉业进入世纪性重大拐点,由此以每年(46.7~53.3)千公顷规模加速递减[8-10]。2017—2019年山东植棉面积分别为290.8千公顷、183.3 千公顷和169.3千公顷,总产分别为34.5万吨、21.7万吨和19.6万吨。2019年,山东省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全国占比分别为5.07%、3.33%,明显落后于河北省,与湖北省基本持平。
   2.2 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后,山东省棉花生产萎缩,产业衰退加剧
   我国加入WTO后,东部沿海省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及土地要素价格增速较快,导致农业结构市场化国际化相应调整,山东省棉花生产凸显萎缩、产业衰退[11,12]。
   2.2.1 当前全省棉花生产规模降至21世纪最低水平 2019年山东省植棉规模降至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种植面积、产量仅相当于1984年植棉面积、产量峰值的十分之一,并从2017年起连续3年低于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到2019年已降至国家规划266.7千公顷棉花保护区规划的63.49%,为全国内地划定棉花保护区跌幅最大省份。根据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的备耕备播农资供应链时效性严重不足和植棉意向点面综合研究分析,山东省2020年植棉面积、总产同比下调幅度将增大,极可能收窄至153.3千公顷左右、17.5万吨水平附近。
   2.2.2 棉花生产区域细碎化分布,传统植棉区集中度降低 山东省棉花生产的农业集约结构性、产业用替代性、区域转移性、劳动率较低的弃种性综合作用,导致传统植棉区域集中度相应收缩加快,种植规模的集中度显著降低,植棉业区域化大幅收窄,棉花生产基本面的细碎化加重。2019年,全省棉花生产基本面集中在鲁北、鲁西北、鲁西南三大植棉较高集中度区,其中鲁北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一熟传统棉区,鲁西北是一熟、两熟混作老棉区,鲁西南属两熟高效棉区且为目前全省植棉集中度最大区域。2012年鲁中鲁南棉区已蜕变为微域旱作棉区。全省已呈现传统棉区、老棉区及鲁中鲁南进一步收窄、缩减、替代或弃种的趋势。
   2.2.3 棉花产业发展与产业功能结构性分析 棉纤维具天然卷曲、截面中腔结构,由其制成的纺织品具有化纤织品、粘胶织品等不可替代的特性,吸湿性强、透气性适宜、非静电、穿着舒适度高[13,14]。因此,棉花纤维是纺织服装工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基础性材料,棉花生产是纺织服装业的重要基础产业。
   棉花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供应链结构组成中具有显著国际资本的金融衍生品属性。美棉、澳棉以及巴西棉纤维的比强度指标体系分布适宜、长度高纺性好,生态区域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程度高,其性价比优于国产棉,澳棉、美棉年产量基本稳定在560万吨左右。我国近20年来的原棉需求基本保持在(750~800)万吨区间,而国产原棉在(560~610)万吨左右,因此,我国棉花安全警戒线一般在65%。
   与此同时,虽然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收缩较大,纺织服装业依然是全省五大万亿级产业之一。据省农业农村系统统计,2019年山东省棉花全产业从业人员约(260~300)万人,棉花产业基本呈适度集中又离辐散状分布在传统棉区8市23县(市、区),依然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职工就业创业收入的主要渠道[8]。目前,山东省纺织业年消耗原棉达300万吨,自产原棉产量仅有20万吨,需要进口澳棉、美棉、巴西棉、印度棉等及调配新疆棉,对外依存度高达94%,远超过65%的棉花安全警戒线,产业外部转移加快,棉花供给链结构的稳定性和植棉业态存续性严峻。
   3 山东省棉花产品结构问题分析及生产保护区划定    3.1 原棉纤维质量结构特征及对棉花产业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主栽棉花品种的纤维大同小异,纤维指标均值为:长度27~29 mm,强度28~29 cN/tex,麦克隆值4.1~4.6,整齐度≤82%;陆地棉品种体系类型单一、强度不足,缺乏纤维长度25 mm和31 mm两个档次的国产原棉(即可纺40~60支纱,主体长度31 mm以上、比强度30 cN/tex以上、麦克隆值3.7~4.2的原棉),高纺及适纺性能低,高品质棉花匮乏,棉花生产及轧工后的原棉类别与品级混杂,异质异性纤维较多,棉花生产品质、轧工品质显著偏离遗传品质,全省高质量棉花持续化严重不足[15,16]。
   當代纺织工业对棉花纤维品质高质量要求及多样性选择与原棉品质性状的单一性供需矛盾加大,地产原棉不能适应当地中高端纺织工业市场的国际化商品结构性需求,传统植棉业不能融入现代高纺织产业市场化架构下的生产体系,致使传统植棉区惯性产能需求不断收窄化变迁及粮经饲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
  3.2 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建设
   为保障棉花区域优势基本产能,重构优化粮经饲种植业总体生产区域化布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基本供给,2017年国务院(国发〔2017〕24号)文件明确全国主产棉区2 333.33千公顷和山东省266.7千公顷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棉区、黄河及长江内地两河流域5省棉区生态区域的优势基础产能和全国三大主产棉区的生态区域纤维质量结构体系完整性,即各生态棉区棉纤维的比强度、长度、细度、成熟度、整齐度区域棉花生产质量结构指标体系互补共生、产业产能结构系统稳定的必然性要求。
   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建设既是稳定山东省棉花生产及产业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组织综合体制保障,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农业支持保护区政策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发挥棉花生产保护区规模优势对于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态势稳定至关重要[10]。
   全省266.7千公顷棉花生产保护区分布在8个市、55个产棉县(市、区),山东省已于2018年底完成规划的相关区域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分布见图2。
   4 推进棉花生产保护区科学布局,加快构建配套支撑体系 基于棉花产业性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效率高度关联性,棉花生产萎缩、产业衰退的本质是棉花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衰退,重大技术突破、核心技术型的生产结构更新持续滞后,规模效应程度加速递减。
   加快棉花高品质结构的重大技术集成突破,推进棉花生产保护区高质量棉花生产体系的高效棉作种植结构重大技术创新调整、棉花高质量生产结构的生态化区域化布局,构建高质量高效产业模式,全面提升棉花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优势,是山东作为内地东部沿海省份产业特点的棉花生产保护区科学规划及支撑体系构置的技术、产业、组织集约化优化选择。
   4.1 推进传统棉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水平。一是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高效棉作制度创新,示范推广高质棉花新品种和配套栽培管理农艺农机融合新技术,建立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和生产生态结合的区域组织方式;二是以棉纤维比强度最宜适纺性指标体系为主体,按棉花纤维长度31 mm以上品种、28~30 mm品种、27 mm以下品种分别区域化种植;三是进行高纺织产业结构需求导向的棉花轧工环节的产业内部化并购重组,以此加快专业化的新型植棉主体(即专业大户、棉花种植合作社、订单生产及纺织业直营植棉基地企业)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完善,形成市场合力,重塑植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17]。
   4.2 保障植棉综合效益增加,实现棉花高质量生产与产业高效发展的统一,加快重大技术集成突破和产业创新。棉花作物生育周期长,生产技术创新周期长;棉花产业链长,产业技术融合集成度低,产业集成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产业创新不足。要加快高品质棉花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高质量棉花生产技术集成的重大突破,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引导的产业创新驱动。
   积极研究拓展棉花非纤维产业“粮油饲”结构的产品性能技术创新,提高棉花的优质蛋白饲料、高品质油品产业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技术,拓展棉花产品、产业结构体系,建立相应的棉花非纤维的粮油饲产品功能的价值链系统。
   4.3 要高度重视植棉新业态、棉花高效新产业、棉花生产新模式重大创新,加快启动高质专用短季棉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推进工程。加快传统春棉一熟制和蒜(麦)套棉两熟制技术创新型变革及配套生产技术方式、组织形式的实验示范推广。研究探索关联性作物收后直播高质专用短季棉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实现鲁西南小麦、鲁北盐碱地棉区冬作饲料绿肥作物、全省大蒜、马铃薯、油菜收后直播高质专用短季棉,建立新型生态化区域高效棉作制度,保持全省266.7千公顷棉花生产保护区的基本植棉综合效益保障层面,重建粮棉经饲种植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稳定系统。
   4.4 积极推进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地区“一带一品一产”高质专用棉花产业带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富有366.7千公顷滨海盐碱地,植棉区盐碱地利用种植业结构优化进行盐碱地治理的比较效能效率优势显著[18,19],以此为基础,纳入国家级“一带一品一产”高质专用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试验示范总结“美棉”、“澳棉”本省属地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及技术规程,建立全程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国际领先的现代新植棉业态、新产业模式,形成我国特色的新型棉花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优化棉花及棉织品进出口结构,夯实棉花有效供给体系和纺织服装业安全基础。
   4.5 调整优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国家在新疆实行棉花补贴脱钩政策,是国家提前明确目标价格的一种棉花补贴方式,而内地产棉省份实行的仍是定额棉花种植补贴方式,补贴政策的产业导向相对滞后。因此,要以棉花供给侧结构调整、优化品质结构的产业需求导向为前提,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实际,调整“黄箱”结构,完善“绿箱”政策补充供给,推进地方因地制宜改革棉花补贴机制,强化市场导向、产业导向,提高补贴的绿色生态生产结合与精准性,聚合形成绿色高质高效棉花生产体系[20]。    4.6 加快促进棉花生产稳定的金融支撑模式创新。在2019年全省6县市试点基础上,加快总结完善新型棉花目标价格保险政策推广,积极推进棉花收入保险的实验试点和政策架构创设示范,构建完善新型植棉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4.7 强化健全棉花生产保护区公共服务体系组织支撑,设立棉花生产稳定的产业融合技术集成推广专项预算。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的山东棉经产业统筹协调运行高效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持续调优区域生产结构布局、创新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建议设立省级棉花生产稳定产业技术集成推广专项预算,增加对棉花重大产业技术、植棉新业态推广的持续性组织专项支持,提高现代棉花生产体系集约化与产业融合技术集成效率。
   4.8 调整完善棉花品种审定体制机制,建立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品种体系试验审定技术组织的产业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棉花品种(系)试验审定以增产为单一目标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实行以棉花纤维各项指标相协调的高质量结构导向为主、兼顾产量遗传稳定性的新型棉花品种品试、区试、生产试验等品种审定制度及机制。以国际市场棉花质量结构和当代纺织工业原棉材料供给质量结构需求为导向,增设棉花品质纤维质量结构品比试验站点;优化品种审定专家组构成,提升产业、生产、推广、科技、教育、质检等机构的行业专业性,补充棉纺服装业、纤维检验系统技术专家,审定专家应具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技术履历,具备行业技术要素第三方评价的市场需求导向的公平公正性;重建产业融合的相应技术标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试验推行棉花纺织产业的纤维需求国际市场导向的自用型棉花品种研发生产基地的品种市场化报备制度。
   4.9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棉花一二三产融合、棉粮经饲生产互作及生态结合的技术集成创新效率专班。现代棉花产业体系是棉花产业间相互关联衔接的系统,既是棉花全产业链条间的节点、所有投入品与产出品的紧密关联体系,还是棉花产品供给、消费、贸易一体化系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建设完善,要以现代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棉花产学研推集成创新效率提升体制机制为导向,促进棉花高质高效生产体系构建,合理确定创新团队的产业、科研、教育、生产、推广领域的专家优化组成及试验站点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布,形成棉花生产与科研、产业运行发展相互连接的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结合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高效团队。
   4.10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方责任。棉花生产保护区科学规划及支撑体系构建配套,是一项集技术、结构、产业、组织、金融、政策等综合性的重大有机系统工程。棉花生产保护区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细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抓好工作落实。
  参 考 文 献:
  [1] 揭懋汕,雪燕,薛领.我國棉花生产的空间格局演化及集聚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387-393.
  [2] 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4-9.
  [3] 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空间布局变迁研究(1980—2002)[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毛树春,宋美珍,刘晓峰.论全国棉花区域布局均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棉花,1997,24(3):2-5.
  [5] 李文炳.山东棉花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8] 白岩,王桂峰,董文全,等.基于“两河流域”棉区变迁分析的棉花生产发展研究[J].中国棉花,2018,45(5):1-3,35.
  [9] 王桂峰,魏学文,王安琪.山东省棉花生产及技术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17(1):31-36.
  [10]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棉花科学,2019,41(4):3-15.
  [11]王桂峰,魏学文,孙伟琪,等.山东省棉花生产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棉花科学,2018,40(3):50-52.
  [12]中国纤维检验局. 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3]巴都木·才次克.棉纤维生长发育与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J].中国棉花加工,2008(4):30-31.
  [14]张辉,汤文开,谭新,等.棉纤维发育及其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7,24(2):127-133.
  [15]中国纤维检验局. 2013/2014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J]. 中国纤检,2014(10):16-21.
  [16]中国纤维检验局. 2016/2017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J]. 中国纤检,2017(11):34-41.
  [17]白岩,周勇,王琰,等.浅谈棉花订单产业模式创建与发展——以山东省夏津县为例[J].中国棉花,2018,45(3):1-2,20.
  [18]王丹阳,陈红艳,王桂峰,等.无人机多光谱反演黄河口重度盐渍土盐分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0):1698-1709.
  [19]魏学文,王桂峰,王琰,等.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棉花整枝与化控技术研究[J].棉花科学,2018,40(4):18-22.
  [20]王桂峰,魏学文,孙玮琪,等.完善内地主产棉区棉花补贴机制的思考与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棉花,2017,44(8):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6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