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质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栽培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发关注水稻的品质,目前我国消费者更加亲睐于优质水稻,优质水稻不仅品种优良,同时营养价值也比较高,优质水稻在生产和培育中具有严格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工序比较复杂,目前消费者市场优质水稻往往供不应求,我国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现阶段在优质水稻的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优质水稻的生产问题以及培育技术进行探究,为优质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培育经验。
  一、优质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稻种植和栽培气候条件比较差
  根据水稻自身的生物特性,水稻是喜温并且感光的农业作物,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对于光照以及温度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水稻稻生产和培育过程中如果两头温度不够,生长期内光照不足,就会极大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在我国水稻的种植区域内,向东北以及华北等优质水稻产区,整体的气候条件比较差,在水稻栽培的期间内容易发生倒春寒,使得水稻的栽培发生烂种和四苗的问题。而在七月份的夏季,水稻的生长期光照不足雨水比较多,极大地影响了优质水稻的生产。
  2、优质水稻栽培和种植方法落后陈旧
  随着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优质水稻的种植和生产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培育技术和生产工具,但是在很多地区优质水稻的栽培和种植,往往缺乏先进的技术经验,水稻栽培和种植方法也比较落后和陈旧,另外在水稻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要保持着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对于水肥管理不科学,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等,使水稻的栽培和生产不具备优质水稻的特征,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
  3、水稻品种有待研发和创新
  虽然近些年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工艺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水稻的品种还有待进一步研发和创新。目前很多地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都是利用老品种,水稻生产和培育很容易出现老化的问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也比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问题的影响,降低水稻单亩产量和品质。这是影響优质水稻培育的重要因素,要想促进优质水稻的培育和生长,还需要加快研发和推广水稻新品种。
  二、优质水稻栽培方法
  1、加快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
  为了充分满足当前消费者市场优质水稻的需求,我国在水稻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要积极引进新品种,同时对于水稻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首先,可以对于水稻原品种进行提纯,解决水稻水稻品种复杂以及老化的问题,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优质标准的水稻品种。其次,要加快对新品种的试验,在国内各个地区可以建立水稻新品种试验田,观察水稻新品种的长势以及生长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科学的解决对策,促进水稻新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优质水稻的需求。
  2、创新水稻栽培和生产技术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农业生产者在优质水稻的培育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和生产理念,首先可以利用旱育稀植技术栽培优质水稻,在传统湿润育秧的基础上,利用薄膜来起到保温的作用,为水稻种子发芽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实现水稻的早播,提高水稻的成秧率。这种旱育稀植技术具有良好的栽培效果,但是技术比较复杂,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重点关注水稻种子的处理,同时科学选择培育期,坚持扣种稀播的原则。同时也要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做好除草、防病虫害以及水肥管理的工作。其次也可以利用软盘育秧的技术,这种技术方法可以为水稻的水稻种子的发芽营造良好的条件,改善水稻秧苗的长势,促进水稻的早播以及返青,有利于提升优质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主要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栽培技术:旱育稀植技术。在湿润育秧的基础上,利用薄膜覆盖保湿增温,可适当提早播期,防止烂秧,提高成秧率。薄膜保温育秧效果好,但技术性较强,重点抓好以下几点:种子处理;抓住最佳节令,适时扣种稀播;增加覆盖物,使出苗整齐;注意秧田管理,特别是保温保湿、除草、排灌水、追肥、施药等。二是塑料软盘旱育秧。利用塑料盘育旱秧,能改善秧苗生态环境,优化农艺及产量性状结构,并能适时早栽,返青快,有效分蘖率高,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育秧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大田的选择和塑盘的准备;苗床选择和壮秧剂的准备;盘土的准备;注重种子处理;整理好墒面;适时播种;控制播种量;注意防除杂草;注重苗期田间管理。
  3、利用生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
  在优质水稻的栽培和种植中要积极摒弃传统落后的技术方法以及生产理念,要积极选取优质的水稻品种,利用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合理利用化肥和农业等,积极利用生物肥料以及生物措施进行防病虫害,实现优质水稻的栽培。
  综上所述,优质水稻的栽培是目前我国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水稻栽培技术不断升级和创新的结果,农业生产者要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扩大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促进优质水稻的高产和增收。
  (作者单位:122000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农业农村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74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