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覃进云

  摘  要: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做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则必须正视土地利用问题,发挥农村地理国情监测的作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规划方案,科学实现土地转型,秉承绿色开发理念,大力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将系统论述如何发挥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希望能为农村土地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国情监测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b)-0072-0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ural Geographic Monitor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QIN Jinyun
  (Guangxi Taicheng Land Consulting Co., Ltd.,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and resourc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must face up to the land use problems,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geography conditions monitor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result to set up the science of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land transformation,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ural geographical situation monitoring in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land use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rural land planning.
  Key Words: Nation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Land use; Master plan; Application
  土地利用總体规划是土地资源开发以及中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农村地理国情监测的作用,做好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规划工作有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土地使用情况,并对土地进行详细编制,进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该文将简单介绍土地利用转型的基本定义,浅析土地资源利用转型中的环境问题,举例分析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现状,并综合探讨如何发挥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定义
  从狭义视角来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指以国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及其指标为依据,做好社会各方面的用地协调工作,同时,科学执行土地编制工作,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优化土地资源调配利用方式,并通过科学开发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和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其规划核心是土地资源管理。从土地利用转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分析来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土地空间资源开发、国土资源利用、耕地保护、林地保护、园地规划、草地规划、土地生态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同时,根据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态势与经济条件为土地开发利用工作制定科学、长远的总体规划方案,全面优化土地资源利用途径,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
  2  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在农村地理国情监测方面,我国目前依旧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应用规模,尤其是在我国卫星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该内容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已经覆盖了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环保行业等领域,并且在不断摸索中积累了许多的应用经验。例如,在2011年陕西省正式启动了地理国情检监测试点工作,充分利用采集到的测绘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其应用到了该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包括行政区域划分、水系流域规划、道路交通优化等,借此来提高陕西省应用规划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2012年,我国还对青藏高原地区、重庆市地区、四川省汶川县等区域,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试点工作,总结出了满足国内监测需求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技术应用体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但是总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均衡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也是国家重点考量的问题,这也反馈出进行农村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性。通过采集农村地理国情数据信息,可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应用数据,同时也为提升土地资源分配合理性,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如何发挥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3.1 科学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全面做好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转型规划方案,与此同时,须从战略与政策的双重角度出发,制定缓解土地利用转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从整体结构来看,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制订工作主要分为四大阶段:第一,编制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第二,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研究工作;第三,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并予以申报;第四,严格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3.2 实现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向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的转化
  从本质上分析,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获取精确的监测结果,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方案。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工作,则必须对地理国情监测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实现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向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的合理转化。对于作为耕地的土地来讲,在地理国情监测分类工作中,耕地名称属于“二级类土地”,分为旱地和水田,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之后,虽然也将耕地名称叫作“二级类土地”,分类却区分为旱地和水浇地。在园地分类中,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划分得非常细致,二级类所占比例较高,旨在便于分类结果能有效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地理国情监测分类中二级类园地包括果园、茶园、桑园、橡胶园、苗圃、花圃和其他园地。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之后,园地名称为“二类土地”,分类包括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在林地转换工作中,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将林地分为灌木林、乔木林、乔灌混合林、竹林、疏林、绿化林地、人工幼林、稀疏灌丛等,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后,林地分为灌木林地、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在草地转换工作中,地理国情监测分类将草地分为天然草地、包括人工牧草地和其他人工草地,转换为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后,草地分为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
  3.3 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做好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着重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将该方案的评价工作落实到位。从整体结构来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指标、土地退化防治指标、农业耕地资源保障指标、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增长指标、耕地指标、林地指标、园地指标、草地指标、补充耕地风险评价指标等。其中,生态保护指标又分为自然景观变化指标和生态多样性保护指标,土地退化防治指标分为边际耕地退耕指标和土地整治指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做好農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工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转型规划方案,从战略与政策的双重角度出发,制定缓解土地利用转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实现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向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的转化,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指标、林地指标、园地指标、草地指标、补充耕地风险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胡东明.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9):27-29.
  [2] 杨梅焕,杨永崇.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09-15011.
  [3] 孙健.山区县域耕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中约束性控制指标分配研究——以宁海县为例[D].宁波大学,2012.
  [4] 徐文会.农村地理国情监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
  [5] 乔朝飞.国外地理国情监测概况与启示[J].测绘通报,2011(11):81-83.
  [6] 陈俊勇.地理国情监测的学习札记[J].测绘学报,2012(5):633-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50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