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防治稻瘟病 提高水稻产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丽娟 郑思乡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头号杀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近几年,水稻稻瘟病不断发生,且流行迅速,病情严重,大面积造成白穗和秕谷,减产幅度高达30%,严重地块造成绝收。
  稻瘟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稻卵孢球腔菌,一般很少产生有性世代。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病秕谷和种子上越冬,散落田间、场地或草堆外的分生孢子或翻埋土中、堆肥中的菌丝体容易死亡,往往不能越冬。所以带病菌种子、病稻草堆和以稻草沤制而未腐熟的肥料是每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根据为害时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叶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稻株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叶瘟病斑分为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急性型病斑的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穗颈瘟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稻穗抽出后便成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此外,叶舌、叶耳、叶枕也可发病,病斑初呈暗绿色,后变褐色至灰白色。叶枕发病可延及叶鞘,产生不规则大斑,有时叶片与叶鞘相邻处因组织被破坏而折断。这些部位发病后常可引起节瘟和穗颈瘟的发生。识别叶部各种病斑,对准确判断稻瘟病发展趋势和开展测报都很重要。
  叶片出现病斑后3~8天和穗颈发病后10~20天是分生孢子形成的高峰期。一个典型病斑在实验室条件下每晚可产生分生孢子2000~6000个,并可持续产孢14天左右。
  当种植品种抗性较差,栽培管理不当,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就容易发生。如果旬平均温度为24~28℃,并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就容易流行成灾。
  近年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1、大面积连年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抗性退化。2、对稻瘟病水平抗性不同的品种搭配不合理。3、水稻裂口期连续阴雨寡照的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重,为穗颈瘟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气象条件。4、稻农对稻瘟病了解不彻底,防治意识差。5、防治药剂选择不合理、用药不及时。
  防治水稻稻瘟病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农业措施和物理措施,着重抓好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加强以肥水管理为主的丰产防病栽培措施,尽可能减少初侵染源,减少病害的发生,一但发病,要在发病初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包括科研、生产单位抗病育种,稻种经营部门推广抗病良种,以及稻农选用与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常用的抗病品种有:通育217、通育239、吉林农大31、通科17、通丰14、通丰13、通丰9、通禾836、长白9、长白10、通系929、九稻58、九稻62、九稻63等。
  2、加强栽培管理:做好种子消毒,及时销毁病残体,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及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溉等等。
  3、合理施肥:提倡增施腐熟好的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方施肥,尽量少施氮肥、增施钾肥,适时进行根外追肥。
  4、化学药剂防治: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来决定喷药时间和喷药次数。重点应放在对产量影响特别大的穗颈瘟上,在水稻裂胎70%至抽穗5%时喷第一次药,齐穗期(抽穗80~90%)时喷第二次药。常用药剂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2000g/公顷,40%稻瘟灵乳油1500~2000ml/公顷,40%富士1号乳油1500~2000ml/公顷等等,每公顷兑水300~450kg喷雾。已发生穗颈瘟的建议用40%稻瘟灵乳油和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建议广大农民重视对稻瘟病的防治工作,这是提高水稻单产,确保水稻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9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