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施肥方案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光 孙龙友
摘要小麦不同施肥方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方案与农技方案产量差异不大,其中模型方案收益最高。这2个方案通过调整肥料配比及施肥结构,尤其是调整了磷、钾肥的基追比,加大了拔节孕穗肥施用比重,使小麦成穗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均达到了55%以上,穗粒数及千粒重也比农民传统方案高。
关键词小麦;施肥方案;效果
中图分类号S512;S1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72-01
淮阴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最大限制因子就是施肥的不科学[1-3]。近年来,为了确实探索小麦在不同施肥水平、结构条件下的产量差异,寻求适合全区小麦生产的最佳施肥方案,笔者联系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并进行了以下试验。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点安排在五里镇镇北村8组,土质为沙土,试验前采土化验,pH值为7.33,有机质16.9 g/kg,全氮1.27 g/kg,有效磷18.8 mg/kg,速效钾69.0 mg/kg,缓效钾441.0 mg/kg,试验田面积1 466.67 m2。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模型方案(A);农技方案(B);农民传统方案(C)。未设重复,其中处理A模型方案由南京农业大学汤亮教授拟定:施纯氮205.95 kg/hm2、五氧化二磷78.60 kg/hm2、氧化钾148.05 kg/hm2,氮肥中基∶分蘖∶拔节∶穗=5.0∶0.5∶3.0∶1.5;处理B农技方案由农业部门高产创建思路提供:施纯氮27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135 kg/hm2、氧化钾120~150 kg/hm2,氮肥中基∶分蘖∶拔节∶穗=5.5∶0.5∶3.0∶1.0,磷、钾肥基肥∶拔节孕穗肥=7∶3;处理C农民传统方案[4]:施纯氮240 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 kg/hm2、氧化钾15~30 kg/hm2,氮肥中基∶拔节孕穗肥=8∶2。每处理面积466.67 m2
1.3试验实施
小麦于10月29日播种,施基肥;由于播种期相对较迟,适当加大了播种量,统一为225 kg/hm2,统一采用人工撒播,机器盖种。11月7日出苗,11月10日齐苗。12月7日两叶一心期施分蘖肥,翌年2月20日越冬期间施腊肥,4月3日倒三叶期施拔节肥,4月17日倒二叶末、剑叶初期施穗粒肥。施肥量按设计要求,处理A折合基肥施尿素218.57 kg/hm2、过磷酸钙639.43 kg/hm2、30%硫酸钾482.14 kg/hm2,分蘖肥施尿素21.86 kg/hm2,拔节肥施尿素131.14 kg/hm2,穗粒肥施尿素65.57 kg/hm2;处理B折合基肥施尿素244.29 kg/hm2、45%复合肥214.29 kg/hm2、过磷酸钙333.00 kg/hm2、30%硫酸钾219.64 kg/hm2,分蘖肥施尿素28.71 kg/hm2,拔节肥施尿素98.57 kg/hm2、45%复合肥225.00 kg/hm2,穗粒肥施57.21 kg/hm2;处理C折合基肥施尿素375.00 kg/hm2、过磷酸钙731.79 kg/hm2,腊肥施尿素137.14 kg/hm2。
2结果与分析
2.1苗情动态
11月19日考查基本苗均为418.5万根/hm2;越冬期主茎叶龄为2.5叶时,茎蘖数以处理C最高,为564.0万个/hm2,处理A次之,为550.5万个/hm2;返青期主茎叶龄为5.0叶时,茎蘖数以处理C最高,为1 134万个/hm2,处理B次之,为963万个/hm2;高峰苗数以处理C最高,为1 392.0万根/hm2,处理A次之,为1 215.0万根/hm2;成穗率以处理B最高,为56.65%,处理A次之,为55.19%,处理C仅为47.90%(表1)。
2.2产量结构
穗数处理A和处理B最多,均为670.5万穗/hm2,处理C最少,为667.5万穗/hm2;穗实粒数以处理A最多,为34.83粒,处理B次之,为34.71粒,处理C最少,为31.60粒;千粒重处理A和处理B最重,均为42.0 g,处理C最轻,为41.5 g;实收产量按理论产量的85%折合,以处理A最高,为8 337.20 kg/hm2,处理B次之,为8 308.48 kg/hm2,处理C最低,为7 440.56 kg/hm2(表2)。
2.3效益分析
小麦价格按1.8元/kg计,则产值以处理A最高,达15 006.96元/hm2,处理B次之,处理C最低;施肥成本以处理B最高,处理A次之,处理C最低;收益以处理A最高,处理B次之,处理C最低,处理A、处理B分别比处理C增加收益1 219.45、671.25元/hm2(表3)。
(上接第72页)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方案、农技方案产量分别为8 337.20、8 308.48 kg/hm2,两者相差无几,均比农民传统方案增产860
kg/hm2以上,说明在该区通过科学的调整施肥水平、结构,小麦生产超7 500 kg/hm2是完全可以达到的[3-4]。这2个方案通过调整肥料配比及施肥结构,尤其是调整了磷、钾肥的基追比,加大了拔节孕穗肥施用比重,使小麦成穗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均达到了55%以上,穗粒数及千粒重也比农民传统方案高。而农民传统施肥结构由于单方面强调了氮肥的增施,忽略了磷、钾肥的配比,同时普遍追施不必要的腊肥,完全不施拔节孕穗肥,导致成穗率低,穗粒数、粒重均有所下降,这是该区小麦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从3个方案来看,其中以模型方案收益最高,具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 彭光容,赵天钟,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1.
[2] 罗鹏,祁峰,伍庆昌,等.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种业导刊,2007(4):22-23.
[3] 王佳军,张雪芹.小麦高产优化施肥模型及氮磷最佳配比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5(3):1-3.
[4] 张付申,石田博.沿黄稻麦轮作区磷钾肥肥效及磷肥最佳施用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6(5):22-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