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粒精播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商娜 杨中旭 李秋芝 尹会会 王士红 李海涛 李彤 张晗

  摘要: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和4种密度组合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S2)行距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D3)产量较高。所以,山花9号最佳的行距和密度组合为35 cm+24万穴/hm2。
  关键词:花生;行距配置;密度;单粒精播;干物质积累;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20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9-0040-05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pacing form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peanut, a split plot design was conducted with Shanhua 9 as material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among 3 spacing forms and 4 planting d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spacing form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different spacing forms,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grain yield were the highest under 35 cm treatment (S2); fo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the grain yield of 24×104 caves/hm2 treatment (D3) was the highest. Thus, the optimum spacing form and density combination for Shanhua 9 was 35 cm with 24×104 caves/hm2.
  KeywordsPeanut; Spacing form; Planting density; Single-seed precision sow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Grain yield
  花生是需种量较大的作物,传统种植模式大花生用种量一般在300~375 kg/hm2,小花生用种量一般也在220~270 kg/hm2,大约要占到花生产量的8%~10%[1],种子投资占农资投入量的40%~50%[2]。如果在不影响花生产量的情况下,减少花生用种,便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花生经济效益[3]。目前花生生产普遍采用双粒穴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缺穴率,但在高密度条件下,同穴两株中必然有一株的生长受到影响,单株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群体与个体矛盾突出,群体质量下降[4]。而花生单粒播种替代双粒穴播后,花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得到缓解,通过提高种子质量和机播水平,保证苗齐苗壮,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不仅节约用种,也有利于花生的高产高效。冯烨等认为单粒精播可通过影响花生花后活性氧代谢水平,延缓植株衰老进程,进而促进荚果产量的提高[5]。张佳蕾等认为单粒精播对超高产花生群体结构合理优化的效果显著,超高产条件相对于传统双粒穴播更容易获得高产,单产能提高10%以上[6]。
  目前花生单粒播种虽然能达到单产11 250 kg/hm2[7],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利用,但还不成熟。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行距配置和密度很大程度上影响花生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花生的干物质积累。种植密度决定群体的大小,而行距配置决定群体的均匀性。因此,合理的种植模式需要密度和行距的合理配合,才能做到合理密植。研究认为,花生单粒精播密度适宜能使花生高产[8]。宋伟等研究了在同一密度下,不同种植行距对单粒播种花生产量的影响,得出较为合理的行距[9]。目前有关单粒精播的研究多集中在肥料、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以及植株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10-12],侧重于单因素对单粒精播花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对合理的行距和密度组合研究较少。本试验通过研究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单粒精播花生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花生合理的单粒播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材与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示范园进行。花生品种为山花9号,选择经过严格分级粒选、大小均匀、粒大饱满、无霉变伤残种子。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黏土。其有机质含量1.3%,碱解氮100 mg/kg,有效磷33 mg/kg,速效钾150 mg/kg。播种起垄前施牛粪22 500 kg/hm2、氮磷钾缓释肥600 kg/hm2作基肥。
  1.2试验设计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行距,分设25 cm(S1)、35 cm(S2)、45 cm(S3)3个水平;副处理为密度,分设18万穴/hm2(D1)、21万穴/hm2(D2)、24万穴/hm2(D3)、27万穴/hm2(D4)4个水平。主副区内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共36个小区。
  1.3田间种植管理
  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机械起垄,垄宽90 cm,垄面55 cm。每个小区2垄种植,行长6 m,每垄2行。5月21日播种,按设定行距单粒精播健壮种子,同时在地头按单粒播种备苗,缺苗穴及时移栽,使所有小区皆达到预定留苗密度。播后人工覆膜,并在膜上均匀撒一层土,土层厚1~2 cm。9月27日收获。
  1.4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干物重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多点取苗5株,作为考察样本,并把植株分为地上部、根部、荚果三部分,分别置于105℃烘箱中杀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1.4.2单株生产力选10个有代表性植株的荚果充分晒干后称重,求单株平均重量(g)。
  1.4.3百果重随机取饱满的双仁荚果100个称重,重复2次。
  1.4.4百仁重随机取充分饱满的干果仁100个称重,重复2次。
  1.4.5出仁率随机取干荚果1 kg,剥皮后取果仁称重。计算公式为:出仁率(%)=果仁重÷荚果重×100。
  1.5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与作图,用SAS程序进行方差分析,Duncan’s法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图1可见,各处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在D1、D2、D3密度下,同一密度不同行距之间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3>S2>S1;D4密度下,S1、S2因后期茎叶徒长严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S3低于S1、S2。除D3密度下S3因垄间叶片郁敝严重、后期叶片脱落快导致根部干物质积累量S3较低外,其余密度下根部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同一密度不同行距间S3>S2>S1。
  的荚果干物质积累量比较,S2>S3>S1。
  从表1可以看出,在3种行距配置下,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量除了8月24日和9月27日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时期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S3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S2次之,S1最低。荚果干物质积累量前期差异不显著,后期S2荚果干重显著高于S3 ,极显著高于S1。表1行距配置对干物质的主效 (g/株)行距配置6月29日7月20日8月24日9月27日地上部S15.10bB19.97bB35.38aA45.64aAS25.84abAB21.84abAB36.20aA46.35aAS36.58aA23.77aA37.29aA48.71aA根部S10.36bB1.02bA1.28aA2.75aAS20.41abAB1.11abA1.39aA2.70aAS30.46aA1.22aA1.50aA2.88aA荚果S11.52aA18.76aA24.35bBS21.38aA20.10aA31.11aAS31.90aA17.96aA27.11bAB由表2可以看出,4种种植密度配置比较,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6月29日时无显著差异;7月20日至8月24日差异增大且达显著水平,以D1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9月27日又减小至无显著差异。根部干物质积累量前期表现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推移,根部干物质的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至9月27日各种植密度之间D1高于其它处理,且显著高于D4。荚果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表现为D1>D3>D2>D4,且前期无显著差异,后期D1显著高于D4。这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的积累量有很大影响。
  本试验以山花9号为试材,在单粒精播条件下,35 cm行距种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都高于45 cm行距和25 cm行距种植。这是因为相同密度下, 25 cm行距种植宽行太宽、株间较窄, 造成植株叶片伸展不开、相互荫庇,导致叶片的光合能力降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从而影响产量;45 cm行距行间较宽,利于叶片伸展,但容易造成花生植株的旺长,影响后期结果;35 cm行距种植可减小行距拉大株距,植株的营养面积分布更加均匀,使得产量增高。
  本试验4个密度之间,前期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有差异显著,以24万穴/hm2的群体大小适中、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干物质积累量较高。27万穴/hm2群体过大,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减少后期干物质的积累;18万穴/hm2和21万穴/hm2群体较小,通风透光效果较好,但漏光损失严重。这与丁述举等研究表明实收株数以控制在(24~28)万穴/hm2为宜的结果相一致[13]。
  参考文献:
  [1]李安东,任卫国,王才斌,等. 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生育特点及配套技术研究[J].花生学报,2004,33(2):17-22.
  [2]陈雷,吴继华,李克,等. 花生单粒播种模式初探[J]. 农学学报,2013,3(7):5-7.
  [3]赵长星,邵长亮,王月福,等. 单粒精播模式下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生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2013,3(2):1-5.
  [4]冯烨,郭峰,李宝龙,等. 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3,39(12):2228-2237.
  [5]冯烨,李宝龙,郭峰,等. 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8):42-46.
  [6]张佳蕾,郭峰,杨佃卿,等. 单粒精播对超高产花生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57-3766.[7]张佳蕾,郭峰,李新国, 等. 花生单粒精播单产11250kg/hm2高产栽培技术[J]. 花生学报,2014,43(4):46-49.
  [8]郭峰,万书波,王才斌,等. 不同类型花生单粒精播生长发育、光合性质的比较研究[J]. 花生学报,2008,37(4):18-21.
  [9]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8-7195.
  [10]郑亚萍,王才斌,成波,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7592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