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课程,教材蕴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是传递可持续发展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寓环保教育于《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环境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也成为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旅游地理》是中等职业教育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课程,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可以说这门课程是传递可持续发展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寓环保教育于《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1 充分认识旅游环境问题,提高环保紧迫感
  《中国旅游地理》在教材知识结构上并未将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教育专门设计为一章或其中一节,而在许多章节中都将环保教育作为其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内容揭示我国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被破坏的实例来反映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提高环保紧迫感。在讲述“中国旅游资源”时,指出我国旅游环保问题是:(1)环境污染。(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3)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不堪重负。(4)名胜古迹毁坏严重。(5)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给自然资源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等。
  
  2 充分挖掘教材环境教育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二方面:
  (1)智能教育方面。通过学习有关旅游资源的概念、各类旅游资源特征,认识到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旅游资源形式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有关中国旅游区划的基本知识,可以归纳中国和家乡的旅游资源特征;学习旅游者面临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可以认识环境与旅游活动的相互关系。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了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2)情感态度方面。《中国旅游地理》在环境教育的情感态度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1)、产生旅游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旅游审美情趣。(2)、关心祖国、家乡的旅游与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尊重不同民族、地方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尊、自强的情感。(4)、提高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5)、养成爱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和习惯。本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性极强的地理学,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考古、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环境学等关系密切,因此,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纯地理要素,它存在于教材的每一章节甚至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始终留意旅游地理基本知识与旅游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相结合。
  
  3 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提高环保责任感
  《中国旅游地理》中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我国幅员广大,景观齐全;山川众多,各具特色;文物古迹,闻名世界;风物多采,产品珍稀。概括可称:“广而全,多而特,古而奇,珍而稀”,而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台,相得益彰。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讲述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旅游景区由于旅游者行为不道德而使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严重。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结合水资源知识,重点讲明污染源主要是任意排放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及农药超标准使用,这种水被人饮用,会导致缺氧窒息甚至死亡,通过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道德意识观,并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诸如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报、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带动周围人珍爱旅游资源,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保护环境。
  
  4 开展旅游审美教育,积极培养环保意识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中指出,旅游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是熔文物古迹、建筑园林、雕塑、民俗风情、音乐舞蹈、戏剧于一炉,涉及阴柔、阳刚、壮美、崇高、秀美等一切审美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高级文化生活,是一种广义审美形式。正是由于这些景观的美的特征与价值,能给人们的心灵一种无可替代的美感享受与满足,使人从中吸取无穷的思想营养并唤起欣赏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才使旅游业有发展的勃勃生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保护好这些景观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就等于保护了旅游业的生命与灵魂。在这里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进而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不但要给学生讲清如何欣赏我国旅游资源,更要让学生知道美景往往是很脆弱的,特别是自工业文明以来的经济发展给地球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与污染。因此,我们要提高环保意识来保护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与价值,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5 重视开放性教学,激发环保意识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从事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而使学生自己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学生看问题角度不一样,知识面不一致,结论可能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学生则通过内心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例如,在学习第六章“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可让学生先搜集我国水体旅游名胜地“漓江”、“西湖”、“滇池”、“太湖”污染状况,然后根据旅游开发的原理,分析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环保调查报告;也可利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组织学生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环保宣传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在掌握环境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多佳,王英霁.《中国旅游地理》的环境保护教育初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 第1期.
  [2] 江莲.环境教育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科教文汇》,2009年3月下旬刊.
  [3] 王育红.浅谈加强《旅游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中国科教博览》,2005年5月.
  作者简介:申继军(1969- ),男,新疆吐鲁番人,西北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90届毕业生,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学科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旅游地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73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