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研究背景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职旅游专业的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本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各旅游地理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以及其旅游价值,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概况,加强旅游服务素养和技能。本课程也是旅行社运营实务、旅游线路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等高职旅游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担任《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尝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试验点,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尝试提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供给质量。
  笔者经过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尝试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课程设计为突破端口,打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困境,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任务设置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书本化的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良好的完成了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实现优质、高效供给提供借鉴。
  二、学习方式变革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生特点的变化,本课程的学习方式也十分有必要与时俱进,依教学需求而变化。《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知识量大,内容繁杂
  《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内容量非常巨大,涉及到全国各省各地市的旅游大区概况、省情市情、主要景点,风俗人情、交通方式等全方位知识,可以说在旅游类课程中,知识量涵盖面首屈一指,需要学生需要十分的毅力和耐心,才能学习好本门课程。
  (二)应用性模糊、间接
  学生都知道本门课程知识非常重要,是导游员带团的必备常识,也是导游词讲解的必要知识背景,但是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它的作用往往不那么立竿见影,不参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准备过程,不是类似《模拟导游》《导游实务》这样的实训课,使学生不那么重视这么课程,认为即使全学好了,也看不到什么直接收益,加之庞大知识量体系,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学生往往畏难,学习的不扎实,不牢固。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解决《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实用性与适用性问题
  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量猛增,在大学期间无论学习多少知识都会迎来知识淘汰和更新的问题,在学生毕业后,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必定不能完全满足工作中对知识的运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也有更新快的特点存在,例如在中国各个旅游大区分布的旅游景区景点经常有更新和变动,不断的产生新的景区和景点,也不断的有景区景点找到新的宣传营销点,而各个旅游大区所属的行政区域也不断产生新的资源禀赋整合行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状况等也会不断优化,因此本门课程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本课程中,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带给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捕捉知识的动力,才能使学生在工作后不拘泥于已有知识,跟上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
  (二)解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课程模式构建问题
  要使课程过程具备“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必须探寻出一个合理的课程模式设计,并进行课程框架处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如何使课程模式吸引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如何使课程框架完整且具备实用性,如何使课程体系贯穿合作性和探究性,都是本课程改革需要探寻的重点问题
  (三)解决适应“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培养的具体课程设计及课程实践设计问题。
  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课程体系,设计出系列教学实践一体、综合化、实施性强的教学项目。
  四、课程模式构建
  针对本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项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变革,以求达到课堂有吸引力、学生有兴趣感、具备实际教学结果三个目标,使课程具备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一)任务式教学模式设计
  着手设计任务式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和考核为辅,使学生主动进入知识世界遨游。将《中国旅游地理》的每个章节进行任务设置和任务分解,由学生来完成各章节学习任务,例如在《地文景观》一节,为学生设置不同任务完成本节:任务一:分组制作不同地貌的代表景点风景介绍PPT,并撰写讲解词进行比赛;任务二:撰写一篇小文章,同一类型地貌资源,列举三个不同的地文景观代表景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向游客介绍其不同特色所在;任务三:为中央电视台的山岳风景观光片进行讲解词制作和配音。以上任务各有特点,并不雷同,学生执行起来也不感到重复和枯燥,反而觉得特别能够体现能力,展现自我魅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效果非常良好。
  (二)课程联合促使学生重视
  《中国旅游地理》不再是一门单打独斗的课程,每个学期设置共享课程模块,联合相关课程,进行合作教学,使学生不能忽视《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目前项目联合过的课程有《计调实务》、《导游实务》、《模拟导游》三门课程。在学期的后半段,将学生放出去,放到联合课程的教室中,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完成其他课程的任务,已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陕甘宁旅游区》相关知识的时候,将学生进行《计调实务》课程联合,《计调实务》将会安排给学生旅行社计调的岗位角色,由学生来设计“西安兵马俑华清池华山6日跟团游”这样的计调任务,并进行任务设计介绍,学生将在资料搜集和查找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本章节知识点,同时还具备了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搜取知识和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交互式场景体验提升学生技能
  高职学生注重技能的应用培养,也就是高职教育提倡的“上手就能用”的人才,技能掌握始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点。《中国旅游地理》的知识记忆和知识积累诚然是应用一切技能的基础,但是“书上得来终觉浅”,不经过实操实练,学生还是觉得知识不能成为自己手中的武器,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中增强技能练习,提升学生应用技能。本门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场景教学场所,进行交互式场景体验。在“模拟前台实验室”中,学生将组织语言,向客人进行祖国大好河山的介绍,并将成型的旅游线路进行推荐讲解,在“模拟导游实训室”中,学生将利用模拟导游室的“3D立体模拟导游景点软件”,进行目的地景点的逐一讲解;在“微格导游训练室”中,学生可以大声朗读自己的撰写的景点解说词,将自己的解说词不断减益,精益求精;在“远航国际旅行社会议室”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分桌进行项目策划,线路设计。在以上多场景的安排下,每节课学生都有期待,每节课学生都有新的场景体验,多元化、多样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加强了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锻炼了学生随口能讲解的能力,使本课程的知识不再成为“哑巴知识”,而是成为真正把握在心、随手可用的常识。
  (四)考核方式贯穿学习始终
  本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而非期末考试“一纸定成绩”。在每个章节,小组完成小组任务后,将获得小组成绩,个人完成个人任务后,也将获得个人成绩,每个学期的平时成绩将由每个章节的成绩共同组成,并占据考核总成绩的60%。学生如果在日常学习中就能跟上节奏,那么期末考试也将获得比较良好的预期成绩。此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复习法,也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进度节点,能够良好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至于在学习中掉队过多,以至于期末考試无从追赶,是一种能够提高全体学生成绩的考核模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五、学习方式变革效果
  本项目通过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授现状的分析,在分析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评价理念和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解,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课程体系,选取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细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设计能力本位高职课程评价实施机制,形成多元式、灵活性、及时性的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促进高职课程改革,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在本门课程改革后的一年后,2017级导游专业学生均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成绩整体上升15%,因此效果明显,值得模式推广,并进行进一步细化。
  作者简介:姜良伟(1984-),女,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学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专业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山东旅游职业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应用”,主持人:姜良伟。项目编号:JG20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