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宏辉
摘 要:对于目前的中学生来说,社会上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们凡是感兴趣的事物便会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和情感去完成,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或是不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毫不理会。当然,对于学习他们亦是如此对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物老师们要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诱发、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进而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志趣。这样,学生也就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新课改下的主动学习,这使得他们想学、乐学,教师的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 学习兴趣 培养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方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纵观科学史成功科学家们的足迹,无一不与兴趣有关。事实上,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学得愈好愈感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成功的起飞点,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的起
点站。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讲究引导艺术,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生物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生物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事物,获得生物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倾向活动。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呢?
1. 悬念激趣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在思考中激起兴趣的涟漪。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学生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直观激趣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课前自己捕捉蝗虫,课堂上一起喂以食物,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多媒体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解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情境激趣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讲猫头鹰时给学生讲述猫头鹰夜间捕鼠的小故事,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猫头鹰适于捕鼠的结构特点,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授予方法,保持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一则故事,一个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随着学习内容不断地增多和加深,学生会感到学习生物了解的现象、掌握的概念、探究的原理太多而不易一下子理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使学生保持对生物学习兴趣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我们又何尝不能授以学生科学方法呢?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生物,学生会觉得事半功倍、轻松愉快。我以为生物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下列方法:
1. 类比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 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中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 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及时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5. 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乱,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样对提高记忆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记忆法:例DNA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果。
6. 掌握五段学习法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五段学习法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三、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学习志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以学生的乐趣为基础,再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手段之后就可能上升为兴趣,但若要培养学生献身科学,投身生物事业的志趣,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培养:
1. 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应当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无论是课内观察还是课外观察,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重要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记录。
2. 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的过程、数据不容篡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
3. 讨论与合作:讨论与合作学习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很好形式之一,可分全班讨论和分组讨论。为了使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和引导。例如,在“新陈代谢”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重点讨论一个问题,组长将本组讨论情况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新陈代谢的过程、图解、概念和意义。参与过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形成知识网络,整个过程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教师总结时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时有多种。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结论。让两种或多种意见进行正面交锋,经过争论、辨认和讨论,获得正确结论,这同时弘扬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4. 参观、调查和实习。事先更应当重视“计划、目的、方法、提纲和注意事项”,切实做好组织工作。提纲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寻,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提纲进行,对观察或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知识和一些问题的看法,并领会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和对知识渴求的科学精神。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6教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