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红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相处、共同探讨、交流获得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师生互动
  
  校教研课《圆锥的体积计算》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这时,班里的“小调皮”突然插嘴说:“老师,可以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封口后放入装着水的长方体水糟里,算出水上升的体积就是这圆锥的体积。此时教师正忙于指导其他学生,就说:“别打岔,好好按刚才的方法操作!”这位学生不高兴地趴在了桌上。
  在这位学生看来,活动的目标只要求出圆锥的体积而不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而实际,孩子的主意到是一个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的好办法,他能很好的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时蕴涵着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我们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不就是常用这方法吗。
  新课程的课堂上,这样的“小调皮”将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视而不见,继续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那是违背教学本质的做法。如何不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
  一、尊重学生―――道而弗牵
  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奇思异想有时正是学生思维花朵盛开的体现。
  教学片段:
  在教学“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中,我首先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能口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生(大多数):能!
  师:110-70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先算11-7=4,再在4的末尾添一个0,得数是40。
  生2:可以把110分成100和10,先算100减70等于30,再算30加10等于40。
  ……
  对于以上算法,我都一一肯定,正想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哪种算法”时,班里小调皮这时高举他的小手:“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是倒着减的,110-70,用10-70不够减,就倒过来用70-10等于60,再用100-60=40。”
  倒着减,这可不得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真好笑,10-70不够减,就倒过来减,真是好笑!”
  “倒过来减,也能等于40呀!”
  ……
  当时,我也一下子愣住了,面对学生这么多的议论,是漠视、回避?还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往下走?短暂思考后,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师:我们请她来说说想法好吗?
  生(解释):110-70,用70-10等于60,就是说10-70不够,还差60;再用100-60,就是从100中拿出60补上,得到40。
  师:这种想法可以吗?
  此时,全班达成了共识。小调皮的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
  在我们看来“倒着减”是荒谬的算法,却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积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思维习惯。试想:如果我当时将那位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和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听到学生“荒谬”背后的精彩发言了。
  二、研究学生―――开而弗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增强课堂的预见性,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才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教学“5的乘法口诀”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思路:一是利用挂图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另一种是学生已经会了该怎样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生1(抢着说):老师,我已经会背了!(预料的场面出现了)
  生2:老师,我也会了。
  师:会的同学请举手。(有一半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生(异口同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大部分同学背的很熟练,确实已经会了;那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
  生3: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老师很佩服!下面我们准备一下,看谁有办法帮助这些同学来发现“5的乘法口诀”。
  (一时间,大多数学生忙碌了起来。)
  几分钟的交流之后,学生不但把5的乘法口诀总结了出来,而且方法各不相同,有用小棒摆的,有用连加算式的,有用画图表示的……
  如果这课堂没有预设,在学生已经会的情况下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按部就班上的话,虽然会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思维活力的阻碍和压抑,与其让学生去理解书本上的概念,不如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概念,并让书本概念与自己的概念融为一体。
  三、善待学生―――强而弗抑
  虽然教师有时可以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此,教师除能增强课堂的预见性外,在课堂上还要能灵活应变,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情况。
  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6、7的加、减法的练习课”,课开始,我安排了师生对口令的练习。
  师:我说2。
  生:我说4。
  合:2和4合成6。
  师:我说4。
  生:我说3。
  合:4和3合成7。
  学生对答如流,我顺势板书课题,刚转身,外套上的一粒纽扣突然掉了,班里王君突然站起来:“老师,你的纽扣掉了!”我心想:这该死的纽扣早不掉,晚不掉,偏偏这时候掉。再看看学生,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偷笑……怎么办?正想说学生时,我突然发现外套上的纽扣正好是7颗。于是,我对学生说道:这可爱纽扣,也来凑热闹了,瞧!它索性从衣服上跳下来了,你们欢迎吗?同学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注意力全集中在一起了。
  师:谁能联系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说说老师这衣服上的纽扣?
  生:老师衣服上的纽扣原来有7棵,掉了一颗,现在还剩6颗。
  生:老师衣服上现在有6颗纽扣,加上掉的一颗,原来有7颗。
  ……
  师:说得真好,观察真仔细!其实,数学知识就我们身边,你能根据刚才所说列出算式吗?
  生:7-1=6
  生:6+1=7
  ……
  教学中,面对意料不到的小插曲,教师灵活处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不是抽象的、陌生的、枯燥的,它是那么的自然、垂手可得,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如果当时我把学生说一顿,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启发和激励上,而非勉强与抑制。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节外生枝的出现是必然的,让我们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将它作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别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