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瑛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这个词运用于各个行业。教育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创新情境、提供机会、激发想像、联系实际等四个方面,谈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越是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性,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情景,还学生以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例如,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看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使学生摆脱束缚,能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样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放得很慢,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生怕破坏清幽暖春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寓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二、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如教学《穷人》一课中,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她心情极度复杂,“桑娜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许多种,有的同学只停留在书本上:“桑娜怕丈夫揍她。”有的回答:“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另外一个同学回答得很好:“她事先没有跟丈夫商量,因为她家中已有5个孩子,家庭负担够重了。”有一同学回答得更好:“善良的本性和同情心促使她把孩子抱回来,她怕丈夫不理解,所以忐忑不安。”我在肯定其他同学回答的同时,肯定了后一个同学善于动脑筋。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发展的空间,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 激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想象力越强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展开翅膀,在想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很多,诸如运用课文的插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局,训练学生写幻想未来的想象作文等。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应该主要在挖掘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并指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不一定相同,教师不能硬性地把自己理解到的东西让学生接受,那样可能会套住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其实,人的创新能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应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促使学生创新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视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能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放手想象,放手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