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欣赏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菊芳

  [摘要] 艺术欣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和素养,能使人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享受美,让人领略到许多美妙的艺术真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欣赏能力 主体意识 欣赏步骤
  
  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儿童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倾注相当多的精力,急于想让学生画出精彩的画面,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艺术欣赏。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很重要,这是能否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的一种能力。
  所谓艺术欣赏,是指读者、听众、观众等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欣赏中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欣赏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观者在欣赏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说明了欣赏者主体意识的作用。
  艺术欣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和素养,它能让人领略到许多美妙的艺术真谛,充分享受生活中的美。在引导孩子进行欣赏活动时,我们应遵循儿童的美感特征。
  美感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或现象时所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美感包含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儿童美感发展过程的特点是:从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不是美感),逐渐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再发展到有意识地感受美、表现美三个阶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我们应有选择地选取欣赏作品并确立欣赏目标。可以是大师的作品,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根据儿童美感特征,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可作为美术欣赏的首选。
  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觉,意义的领会等,作品背后还必须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欣赏大师的作品,可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也有助于开阔眼界。
  1.抽象性作品。这些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因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面对抽象作品时阻碍也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更容易与这些作品达到默契和相通。
  2.具象性的作品。对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儿童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儿童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比如,对米勒的《拾穗者》、莱顿的《缠线》、密莱的《盲女》等一些作品,儿童很有兴趣。这些作品都描绘了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儿童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同时,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的讨论和介绍,也使儿童扩充了知识面。
  3.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考虑到儿童的审美心理和认知水平及美术欣赏的一般规律,我们每次的欣赏活动都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也有操作经验,使欣赏带动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
  以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我们可以分以下步骤:
  1.整体感觉。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2.要素识别。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老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儿童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说,画面中有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但这还主要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他们还会说向日葵是“黄的”,“椭圆形”,再仔细观察,涂色的线条是“扭来扭去”的,这些就是画面的形状、色彩和笔触,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3.整体回归。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它建立在儿童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之上,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的。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整体感觉。
  4.创作指导。儿童对美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由艺术创作来获得。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后,让孩子以油画棒的方式表现画面,创作时教师尽可能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儿童自由选择,也可以用色纸剪贴的方法来表现。这种鼓励能使孩子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有助于孩子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5.作品评议。这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如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进行展示;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于儿童把对名作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们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来,也使儿童有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
  除了教孩子欣赏美术作品,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美是生活”,一幅画,一件工艺品,一幢老宅,一座古桥……都是孩子们欣赏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引导孩子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的基本道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