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敏杰
[摘要] 美术欣赏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美术技能或美术创作教学。美术欣赏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富有丰富深刻含义的解析,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并拓宽美术类的知识层面,为学生游刃有余的创作奠定基础。本文首先说明了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当前美术欣赏教学的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适合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可行性方法,有望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和改善。
[关键词] 美术欣赏 教学方法 美术史 高中
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历史不过百年,早年间强调美术的实用性、技巧性而忽视了美术欣赏的作用,直至最近,我国各级学校美术欣赏教育才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包括在技法课中提到的理论和知识,美术赏识与欣赏要占美术课时的16%,国家教委也把美术欣赏课列入高中必修课。美术欣赏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叫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正符合了素质的根本要求。美国著名画家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深层次的含义更是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一件艺术品,该如何欣赏?我们怎样才能理解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每个人都会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地在心里提出这个问题。在高中课堂中我发现,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很注重老师在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这种学习完全是一种移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期望能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中。作为一名美术系的新入学本科生,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关于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在美术欣赏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作品本身的信息,还应该讲述一些关于作者或者作品本身的奇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要讲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睡莲》时,不仅仅只局限于讲述作品对于光与色的认识深度和运用娴熟程度,也不局限于讲述作品奇妙的颜色和富丽奢华的感觉,同时也告诉学生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正经历了丧偶之痛,悲痛过度加之工作心切,几乎双目失明。在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大型画卷作品《睡莲》的第二天,印象派大师莫奈就告别了人间。在讲述了这些内容后,学生对于作品的印象会大大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能更上一个层次,至少不会流于表面的只是讲美或者不美。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目前,多数高中的美术课堂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传统教学方法,整节课基本都是由老师讲授,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和沟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和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学的很累,也没有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在美术欣赏课上无所事事,在被动消极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生和老师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为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老师可以每堂课给学生展示一件优秀的或经典的美术作品,先将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讲述,剩下的课堂时间就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分组自由讨论。首先讨论一下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表达和寄予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想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设身处地的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作者本人,你会以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你的意图和情感。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心深处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力。然后,每组的组长将自己小组的意见综合表述。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每个人都有这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原来艺术可以这样表现。最后,再由老师讲授一下作品的创造技能和美术技能。期末考试的时候,每个小组找一个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按照课堂练习的方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讲解的一部分,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最后由老师根据个人的表现给出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课内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形象化
实物欣赏具有书面教学无法比拟的价值和优势,将课内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课外的实物欣赏中,能够使学生消化掉抽象化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与当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画廊或者收藏机构联系,组织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去参观。参观前,老师先介绍一些观看美术展览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美术展览的操作过程,等等,引导学生由课堂书本知识向课外实践经验过渡。在参观中,通过阅读作品的详细介绍,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再结合实物的参观,可以增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老师还应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特别是通过对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析,使其开阔眼界。参观后,要求学生们写出课外活动感想,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明确艺术的多元化特征,不轻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他在心理、生理上已接近成熟,并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了独立思考,对一件艺术品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睿智的指导者将他引入艺术殿堂,教他学会如何欣赏不同的艺术,学会如何对一幅或者几幅艺术作品进行富有意义的分析,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各种意义: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作品的样式风格,作者的身世和个性,作者的创作目的与情感思想,进而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教学的作用只应是引导,艺术类的教学尤其特殊,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作为老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扼杀掉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感和潜质,这一点很重要。鉴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美国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画中是作者的邻居克里斯蒂娜,一个从小患小儿麻痹的少女,匍匐在一片黄色的枯草地上,向远处山坡上的木板房凝望。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忧郁的人看到了孤独,悲情的人看到了坎坷,而奋发的人看到的是执着的汗水,平和的人听到的则是画外教堂的钟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轻易加以否定,使得学生向着自己适合的一个方向去发展是最重要的。国内外新兴起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欣赏,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创作风格。
五、加强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地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
美术欣赏教学的历史很短暂,目前仍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索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完善整个美术欣赏教学体系,为提高广大学生的美术鉴赏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雨.浅析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及其主要途径.
[2]王思博,王子林.浅谈美术鉴赏教育.科教文汇,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