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类动词语用功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坤林
[摘要]本文以“猜测”类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前提、句类的选择、人称的使用、委婉口气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对该类动词进行了考察。这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猜度性疑问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一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
[关键词]猜测 动词 语用功能
1 前言
“猜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推测,凭想象估计”。本文所研究的“猜测”类动词主要是指理性意义与此相近的动词。这类动词表示说话者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带有主观性的猜测。也就是说,该类动词都具有 [+可能性][+/-肯定性][+/-客观性]的语义特征,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关联的聚合群。
本文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词林》、《动词用法词典》、《同义词词典》以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等,共确定了11个具有代表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猜测”类动词,分别是:
A类:认为 以为 觉得
B1类:推断 预见
B2类:估计 推测 预料
B3类:猜测 揣测 捉摸
2 语用功能分析
2.1语用前提与动词的选择
语用前提的制定以词汇意义为基础,但并不受词汇意义的制约,而受语境的制约。通过语料可以看到,在含有猜测类动词的语段中,语用前提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显性语用前提,不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隐性语用前提,二者对猜测类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1.1隐性语用前提
请看下面的例句:
(1) a.我认为他明天回来。b.我推断他明天会来。
c.我估计他明天会来。d.我猜测他明天回来。
如果忽略一定的语境,只单从四个句子本身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四个小类的动词完全可以互换。因为在隐性语用前提下,a、b、c、d四个句子在语义序列的延续关系中属于相同的关系序列。
上面例句中,如果a句为真,则b句为真,c句为假,b句和c句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从以上语义延续关系可以看出,从事情是否发生的必然性来看,四个小类的动词后面的命题是否会发生,话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客观来说,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在隐性语用前提下,四个小类的动词的语义序列关系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
2.1.2显性语用前提
在大多数情况下,猜测类动词的使用都要受到一定显性语用前提的制约,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情况:
2.1.2.1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有一定的语用前提,可以是客观依据,也可以是常规或预期,说话人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A类动词,而不是B类动词。如:
(2)一伙人蹲在一起说笑,他会以为在编排议论他。(张胜利《八舅》)
(3)它未曾受过这般厚遇,总觉得怎么也报答不完。(刘兆林《雪国热闹镇》)
2.1.2.2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只根据客观依据猜测出肯定性极大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选择B1类动词。例如:
(4)法医通过骨骼的X光透视和乳腺切片检验以及皮肤外观的观察,推断死者应是二十五至三十岁的妇女,尚未生育。(王朔《枉然不供》)
(5)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及时系统总结着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他预见到大而弱的中国对付小而强的日本,必须坚持不折不挠的持久战。(《人民日报》95.08)
2.1.2.3说话人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说话人对事件是否会发生并不持肯定态度,事件有可能发生,同时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选择B2类动词。例如:
(6)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够一个小时使用而有余。
2.1.2.4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常常是凭借不明显的线索或想象来猜测未知的事件,因而对事件是否发生完全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选择B3类动词。例如:
(7)宫中秘事,往往是永世之谜,那戴权往宁府与祭,引出许多的暗中猜测,其中的一种是与贾家容国府的大小姐贾元春有关。(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8)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与否,我、你、每个人都不能感情用事,妄加揣测或信口开河。(王朔《枉然不供》)
2.2句类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对句类也有一定的选择。据语料我们看到该类动词都可以用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很少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中。
2.2.1对陈述句的选择
先看以下例句:A
(9)他认为儿童是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
(10)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铁凝《香雪》)
(11)洪塔山推测可能是要他们拿钱去赎回那些证词证物。(刘醒龙《分享艰难》)
B
(12)他觉得这个纪念没有意义了。(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13)他已预见到了飞机不会再上海降落。
(14)默里•澳尔夫估计自己在北京不会再有什么机会了。
(15)他让人捉摸不透。
从上面A、B两组的例句,我们看到猜测类动词后面的小句成分既可以是肯定陈述句(A组),也可以是否定的陈述句(B组)。这很好解释,因为猜测类动词使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主观评价,一般的命题都会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因此它们可以用于陈述句中,猜测肯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肯定陈述句,猜测否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否定陈述句。
2.2.2对疑问句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最主要的句法特征是可以带小句宾语,作宾语的小句既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所以猜测类动词绝大部分可以用于疑问句。
张伯江(1997.6)依据疑问域的大小给疑问句作了如下分类:(1)疑问域为一个点(某个事实)的特指问句;(2)疑问域为一个局部(析取集合)的选择疑问句;(3)疑问域为一个整体(整个命题)的疑问句。猜测类动词可以用于以上三类疑问句。例如:
(16)你估计现在几点了?
(17)你觉得我们应不应该去北京学习?
(18)你认为他们是广东人么?
戴耀晶(2005)认为,猜度句有二重性,它的特点是说话人心理上有疑,可以用于提问,将心理的疑惑提出来,寻求解答,在言语交际中是传疑(疑而且问);如用于回答,将心理的疑惑作为不确定的答案提出来,供听话人参考,在言语交际中是传信(疑而不问)。不论是传疑还是传信,猜度句的语义特点都是不确定。可以看到,猜度句在这一点上与猜测类动词的语义相近,因而猜测类动词基本上都可以用于猜度性疑问句。例如:
(19)我估计他仍在想那位妇女的事吧.
(20)你一定预见到了这股风潮会波及更多的地区了吧?(杨贵山《古曲名著廉价本席卷欧洲》)
2.2.3对祈使句和感叹句的选择
袁毓林(1991)认为,肯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有意识地),所以做谓语中心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而否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不做某事(有意识的)、或者提醒听话人别发生某事(无意识的),所以作谓语中心的动词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他还认为两者除了语义上的区别之外,最突出的区别就是,自主动词前后能加“来”“去”,而非自主动词则不能。根据以上判定标准,我们认为A类动词属于非自主动词,而B类动词属于自主动词。如:
*来认为/认为来*去以为/以为去*来觉得/觉得来
来推断/去推断估计来/估计去猜测来/猜测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A类动词只能进入否定式祈使句;而B类动词既可以进入肯定式祈使句,也可以进入否定式祈使句。例如:
(21)别以为别人都比你笨!
(22)不要觉得没人关心你!
(23)(你)估计一下!
(24)别胡乱猜测!
感叹句是用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这种方式只能在具有强烈感情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而猜测类动词本身只表示对未知情况的主观猜测,所以猜测类动词很少出现在感叹句中。
2.3猜测类动词的人称使用
猜测类动词和人称有一定关系。如前所述,猜测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其中,陈述句多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多用第二和第三人称。例如:
(25)我估计明天会下雨。
(26)我推测荷兰队会赢。
(27)我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
(28)你估计明天会下雨吗?
(29)你推测荷兰队会赢吗?
(30)他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吗?
这很好解释,猜测类动词主要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意见和态度,而不是表示听话人或其他人的意见或态度,所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在疑问句中,一般不用第一人称是因为表示说话人对人或事件的不确定性,即传疑(疑而且问),第一人称与不确定性基本上是不能同现的,否则句子不成立。
2.4委婉口气与礼貌性原则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在大多数社会里,都有一些特定的、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对此,英国语言学家Leech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根据会话的礼貌原则,常用含蓄、温和、文雅、婉转、无刺激性的语言代替生硬、直率、恐惧、带刺激性的语言,帮助说话者克服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淡化和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可以说,委婉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体现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
委婉口气表示的是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估计和含蓄的态度。猜测类动词其词义本身表示说话者对人或事件的猜测和估计,话者在说话前已经对所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肯定程度,但为了避免直来直去,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推测,希望得到听者的同意。例如:
(31)我觉得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鲍昌《芨芨草》)
例句(31)中,说话人主观上对“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是持肯定性态度的,但为了使语气变得和缓,而采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
猜测类四个小类的动词在表达委婉口气时,其不肯定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上正好于语义确信度成反比,语义确信度越高的动词其表达委婉口气的程度越低。例如:
(32) a.据他过去的表现,我认为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b.据他过去的表现,我推断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c.据他过去的表现,我估计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d.据他过去的表现,我猜测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很显然,a句的语气强烈,说话人及其肯定自己的判断,给听话者留下的余地微乎其微,而d句仅仅表示说话人的“猜测”,语气最为委婉,语义确信度最低。因而我们认为,在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意见或判断时,其语义确信度越低,言者的口气就越委婉。因此,猜测类动词表达委婉口气的序列为:
B3类〉B2类〉B1类〉A类
3 结论
本文从语用前提、句类的选择、人称的使用、委婉口气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对该类动词进行了考察。根据语用前提的不同,对动词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另外,这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猜度性疑问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一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该类动词的使用使句子的语气变得委婉,其委婉的程度正好与该类动词的语义确信度成反比,即语义确信度越低,其口气越委婉。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范晓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95,(6).
[6]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2).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8]温锁林.真谓宾动词带疑问句形式宾语的语气问题[J].语文研究,2004,(2).
[9]朱丽.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11]褚智歆.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2008年重点科研项目结题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