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分析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校的因素。信息技术是一门“用钱”的学科,别的学科教师,一本教科书、几盒磁带、几幅挂图也用不了多少开支,而信息技术教学动辄上千上万的设备,所以,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往往也是由这所学校的经济能力所决定的。而当前,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方面大量存在“有心没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硬件缺乏、投入不足等问题,比如我校学生在上机时往往是两人甚至三人共用一台电脑,再加上硬件更新慢、档次低等因素,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发展。
其二,教师的因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经常要在讲台电脑上进行板演操作,但由于有电脑的阻隔,有些教师上课时只顾讲授不注重课堂的管理,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听之任之,会引发一些课堂行为问题。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学生要玩就让他玩,只要他不吵闹就行。
其三,学生的因素。一是家庭贫富悬殊、水平不一。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一些,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则没有接触电脑的机会,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一些。二是有的小学已经开设信息课,而有的小学却根本没有开过信息课。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基础好的一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负的心理,在课堂上认为老师只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太肤浅,出现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而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在学习电脑的时候,不是在“学电脑”,而是在“玩电脑”,电脑主要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呢?总结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觉得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法主要是先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问题情境创设和设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思维要求低,难以激发创新性思维,多提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本框)”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这和在Word里的方法是一样的,你可以在菜单栏中找,接着提出问题:(1)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2)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件图片?(3)如何把在Internet上下载的图片插入到PowerPoint?(4)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本框?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2.贴近生活实际,焕发科学之魂
《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要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必须将教师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Excel的公式、函数时,如果单纯地讲解,学生学习时就比较被动甚至不太愿意去理会。为此,我事先在Excel中准备了一份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成绩表(有上千人),在进行新课教学前抛出问题:请同学们在几分钟内整理出这上千人成绩的总分、平均分和排名。同学们此时都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学生惊讶的表情,教师拿起鼠标熟练地完成了总分、均分、排名的处理,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这个时候引出课题水道渠成。
3.活化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每一个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使他们每一位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与自信。于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1)学生层次的分层。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几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高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中层: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基本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当然这种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教师要灵活地分层,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的分层。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性、爱好、特长和认识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客观存在的基础差异、层次差异、个性差异的学生,如果硬性地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显然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差异和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因此,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层: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提高层: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三是发展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认知,而应注意学习潜能的挖掘,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应用应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封面,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了解封面的基本组成和布局,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提高层:可掌握初级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发展层: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得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3)作业布置的分层。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一个模块或几个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第一种就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第二种作业稍微有点难度,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第三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完Word文档之后,我布置了如下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类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张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张的内容。第二类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再提供几个样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张,完成自己的作品。第三类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出一份班级学习园地的彩报,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如插图、插入艺术字、分栏等,并让学生独立收集素材,编辑出一份精美的杂志。
(4)评价机制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低层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高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尝试、去实践、去总结,总会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属于自己的路子。
(作者单位:临泽县蓼泉中学,甘肃 临泽,734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