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模式在新课改中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奕信
一、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和观点供历史教师借鉴参考,正逐步转变着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而不是“接受者、操作者和控制者”。从而必将对自身惯有的教学理念、方式及模式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目前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解释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或发现疑难、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要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上述两个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当前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
(2)教育部制订的普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而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可见,“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设计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对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兴奋感和自信感。其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有良好功底和能力素质与学生对教师的积极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实施条件。
3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分析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四方面能力,都充分体现在高考试卷中,尤其是历史阐释能力一般占试题50%左右。体现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指导思想,也说明以能力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而“问题-探究”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
四、“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范例
笔者以人民版《历史》必修I《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对“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示课题和课标要求,对学生自学做总的指导,然后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分析教材和发现问题。
范例:这一阶段教学中,多媒体屏幕打出幻灯片:
①落实有关日军侵华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基本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等。②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原因: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等。③学会进行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对比: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比较、两次中日战争成败的比较、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
第二阶段:出示若干个题号,由若干名学生自由选择答题(题目基本涉及教材内容,以重新落实基本知识为目的),这一阶段大致需要15分钟。
范例:在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中笔者列出了8个问题,由多媒体屏幕显示。比如说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局部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列举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斗争;等等。
第三阶段: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在学生提不出问题后由教师出题(题目以分析比较等综合能力为主,旨在挖掘教材),这一阶段大致需要20分钟。
范例:许多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互相提问和解答,并由教师进行纠正完善。比如“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哪些方面有区别?并说明两者关系。”“为什么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一成一败?并说说其不同的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第四阶段:通过小结和课堂练习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大约需要5分钟。
五、对“问题-探究”模式的反思
1 影响实施的因素
影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直接的影响有:
(1)讨论的问题
首先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有探索价值,其次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则是讨论的问题应能反映真正的疑问。
(2)教师因素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肯定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主体,具有“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教学思维。
(3)学生因素
学生必须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教师协同合作,课堂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倾听他人观念并进行理性的思辨。
(4)师生关系因素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自由提问、发表意见的民主课堂气氛提供客观条件。
2 成效与反思
“问题-探究”教学转变了学生自初中以来固有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面之一。在对学生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认同这一模式,“能迫使我仔细阅读教材,重视对书中知识的理性思考”“能使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听课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等等。
但是仍有几个问题还需要反思:
(1)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无论是什么模式,高考命题无论怎样强调能力,都离不开考查“双基”。因此,一定程度上传统教学模式如“传递一接受”模式更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2)在进行尝试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以老师为中心的师生对话,如何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或使学生产生互动,还需继续研究实践。
(3)在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顾及所有学生的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