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扬东
这是一个“阅读缺失”的时代。所谓“阅读缺失”,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丧失了对传统阅读文本的阅读兴趣、动力和耐心等等。笔者以为,“阅读缺失”,其实就是阅读主体的阅读品质的丧失。阅读品质,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或倾向,包括阅读动机、阅读情绪、阅读态度等几个方面。阅读品质的缺失,给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本文结合朱熹的相关的阅读教育理论做一下探讨,希望能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和裨益。
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指激励人们通过阅读行为去达到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朱熹的阅读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动机的培养,即要求在阅读的准备过程中做到“持志”。即“立志”,确立一个激励自己向上的目标,使阅读活动保持一种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
朱熹是这样解释“志”的:“志者,心之所之。”其弟子陈淳作了解释:“心之所之”中的后一个“之”,“犹向也”,“例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这里,“志”就是含有动机的含义。“畅然愧惧奋然勇决之志”就是阅读的动机,它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阅读动机,就没有阅读行为,就没有玩索之功、存养省察之力,也就没有所得。
更难能可贵的是,朱熹的“志”所包含的动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阅读行为中的内部动机问题。内部动机是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的。外在阅读动机是指服从于外部压力的阅读动机,存在于行为之外,是和由其引起的阅读行为相分离的;内部动机则指阅读动力是阅读行为内部所固有的,不可能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把它与阅读行为相分开。
我们并不反对培养学生阅读的外部动机,但更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适应这个知识爆炸、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才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绪
良好的阅读情绪可以更好地帮助阅读主体完成阅读任务,不良的阅读情绪则会或多或少地阻碍阅读的进度。朱熹要求:“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这里谈的“居静”,即是要求阅读主体要保持心田虚静的状态。朱熹的这种主张与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阅读情绪,会弥散于阅读活动中构成阅读的思想情感背景,对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时就需要清除与读物不相协调的情绪建立起一种与阅读文本相适应的情绪。朱熹所提倡的阅读文本都是收敛身心、修身养性的圣贤之书,需要保持一种虚静的阅读情绪。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仅阅读圣贤之书需保持“虚静”的阅读情绪,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虚静”的阅读情绪。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暂时关闭QQ,远离韩剧和周杰伦,放下手中的卡通书,潜心阅读经典名著,那么也应该算是达到朱熹所说的“虚静”的阅读境界了吧?
三、培养学生端正的阅读态度
阅读态度指阅读主体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保持的某一种精神状态。朱熹主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勇猛执著”和“虚心平气”两种阅读态度。 他说:“须是策略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这里就道出了勇猛与执著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他又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勇猛执著”和“虚心平气”应该是我们能认可和提倡的阅读态度。尤其是“虚心平气”。现如今的阅读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理解”、“个性化阅读”的方向热热闹闹地发展。但学生为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再加上自身知识和经验的浅薄,往往会断章取义,误读或歪曲了文本,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虚心平气”的阅读态度则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阅读文本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