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 华 张素君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它需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避免空洞的说教,这就要求在人文教育中注重教学的艺术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关注心灵花园,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情感世界
首先从现有的语文教材体系中挖掘人文的精髓,如通过《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通过《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至爱真情;还可通过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诗词,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在指导学生研读的过程中,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情感,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江南,萌动的春色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大地,回荡在学生的脑海……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感受,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审美体验,展现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精华。常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精神光彩夺目,可以发挥校本教学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功能,对学生触目可及地实施人文教育,既可培养学生弘扬优秀家乡文化的理念,又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崇尚科学、献身社会、为人民造福的时代精神。要振兴中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造就千千万万的合格公民和社会精英,我们的国家才能方兴未艾、长治久安、更加繁荣昌盛,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人文教育的历史责任,并将之引向深入,结出丰硕之果!
二.以情冶情,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精彩的人生观
美不是孤立的,它是具体情感的升华。生命个体体验到艺术品的普遍情感和美感,能激活被压抑到无意识层的心理潜流,从而使卑下变得高尚,不再表现带有世俗龌龊功利的喜怒哀乐,而是体验着人的属性的情感。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包括了对人类或生命本身的关怀,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作品背后作家创造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以情冶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就颁布了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100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创业史》等等,这些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共产主义的美德是十分有益的。
阅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从量的积累看,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从质的转化看,要求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以致用”。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视野,使之善知、陶情、敏行、崇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读些名著,目的在于让学生结识大师,并通过了解大师的事迹,从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治学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树立人生的榜样。从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的心灵家园永远阳光普照――快乐成长,拥有绿色好心情。
三.激发质疑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独特的人格魅力
恰当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表现手段。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世上的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事物并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北大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句话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就语文课的性质而言的,语文课也是文学课。而文学的功用在哪里?文学是与人的精神、心灵共通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文学作品都会影响人的思想,或把人引向真善美,或把人引向假恶丑,这就是文学的熏陶教化功能。二是对中学语文课的任务而言的。如果说小学阶段以识字为主要任务,重在“工具”,那么到了中学阶段,语文课就应该是以鉴赏为主,重在“人文”,注重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引领。
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作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迂腐穷酸的孔乙己来说,他也想状元及第、荣华富贵,可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到如此窘地,还不愿放弃读书人的臭架子,满口“之乎者也”,封建教育的毒害使他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如今,我们要彻底地抛弃孔乙己似的精神底子而重新构建时代的精神底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什么、怎么问。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人文教育功能,其责任不言而喻。我们正处在一个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亟待提高的时代,若不趁早重建人文家园,一定存在教学的缺憾。
叶华,张素君,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