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对语文读写结合的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海荣

  写作离阅读有多远?叶圣陶说: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倾吐。――写作离阅读似乎并不远!如果写作离阅读并不远,那我们缘何由阅读老走不到写作呢?写作离阅读到底有多远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如果把阅读比作起点,写作比作目标,我们来看看该怎样做会有助于我们到达目的地。
  我们先来看看众多的名人大师是怎样论述阅读与写作的。
  (一)写作离阅读有多远――看看名人大师怎样说
  论1.西汉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
  论2.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论3.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论4.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论5.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论6.袁枚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论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论8.前苏联心理学家阿・科瓦廖夫认为: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作文教学要顺利地实现“双重转化”,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必须以阅读教学作为基础。可见,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同步前进。
  论9.“摹写、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这似乎构成一条由易到难的读写结合‘链索’,这条‘链索’反映了学生从单纯摹仿到逐步摆脱摹仿而进入创造的一个‘历练’的过程。”(钱梦龙语,见《教与学――特级教师作文教学经验片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P173)
  (二)寻找达标要素――名人论读写启示录
  认真咀嚼,我们可以由名人所论读写联系运动员较快地由起点到终点,分析其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如下:
  1.目标要素:阅读和写作是有可能连通的,它们的距离不太近,需“读千赋”(论1)、要“破万卷”(论2),但也不太远,只要“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论2),只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则可“如有神”。
  2.体形要素:像起跑点上站着的人,体形越高大,就越容易到达目标。阅读量的大小就像我们形体的大小,它直接影响着作文质量的高低,成为成功达标的基础要素之一。
  3.体质要素:身体越强壮,越快到达目标。体质缘何而来,由营养中来。阅读质量就像我们身体的强壮程度,它直接决定作文质量的高低,成为成功达标的决定要素之二,在一定量的积累下它就会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质量缘何而来,由“善读”中来,“善读”能“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也”(论6),“善读”如“销铜”,待到“铜既销矣”,作文“随模铸器,一冶即成”。(论3)
  4.技术要素: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明显,没有体形和体质要素作为基础,光进行技巧训练是不可能有多大效果的,就像读写训练中,没有阅读量和一定的素养,只一味进行技巧讲解和训练,不可能会形成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探究目标达成的过程――看阅读吸收与体质增强的异质同构
  由上分析可知,人的体形高大体质又好,是跑步迅速抵达终点最理想的条件,也就是说,跑步要达成目标,最初可从长身体和增营养两方面着手。由阅读到写作,最初要从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着手。人吃食物才长身体,吃好的食物身体才长得好长得快。阅读要有一定的量,量少了吃不饱,量多了也不消化,要适当。阅读的文本需要是人类精神的精华,腐烂变质的东西可能会吃坏肚子。好东西吃进去给人体吸收则会增强体质,优秀的文化精华内化后会增加语文素养。好东西要被消化则需要倾吐唾液、胃汁,需要肠胃的蠕动。那么,什么是内化文本的“唾液、胃汁”呢?是原来的情感、知识、技能的积累。什么是内化文本的“蠕动”呢?是涵咏、是思考、是体味、是讨论,只有通过自己的涵咏、思考、体味、讨论,文本才能被学生理解并吸收,就像食物在唾液、胃汁中,经过肠胃的蠕动才能转化为营养被身体吸收一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需要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读写教学有了阅读量的积累,也可开展写作技能训练,读写的形式我们都较熟悉――“摹写、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论8,论9),当然,阅读量的积累和读写技能训练可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的技能训练,要比没有或较少阅读量积累的技能训练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练员的工作――看教师在读写过程中的作用
  优秀的教练员会这样进行他的工作:订好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确定每次训练的内容及量次;提供合理优质的食谱;讲授动作要领;每天带领运动员进行像跑步一样的基本功训练(有时运动员自觉的也可在教练不到场的情况下自己进行,长期不在应该不好);发现运动员错误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想方设法让运动员练得愉快而有成效。优秀的教练员不会做这样的事:训练全无头绪,想到什么就练什么;运动员喜欢练就练不喜欢练可以玩别的;运动员吃什么从不干预指导;一天到晚只讲动作要领;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只幻想一步登天,或只脱离实际只训练高难度的动作;发现运动员错误的动作也由着他去;最愚蠢的教练莫过于让运动员呆一边想运动要领而只听不练,甚至代运动员训练。
  我们作为老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充当教练员的角色。我们最常见会犯哪些错误呢――教学没计划,想到哪说哪,重点难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没有提供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指引,课外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漫山放羊状态,也不管那山上有草没草;不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态是好是坏;讲课脱离学生实际,高屋建瓴的多,脚踏实地的少,学生不知所云;一节课光讲解不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自己讲得不亦乐乎,让学生一旁晾着,只锻炼自己,不锻炼学生。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教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学生是主体,应让他们在明白动作要领后进行最充分的各种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找准读写结合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后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才有可能实现由文本到阅读主休(学生)的内化再到写作的质的飞跃。
  读写结合点是什么?它是一个新旧知识和技能的连接点,是实现能力迁移的关键,是能激发学生兴趣或引发体验的激发点,是支撑起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杠杆。它可能是文中意犹未尽的艺术空间,可能是精巧的结构、独特的构思,也可能是一组形式工整、辞采优美的句子……
  (五)向目标进发――由阅读到写作
  一是由阅读到阅读主体的内化时,我们要创设情境,连通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当读者原来的知识与文章内容相趋一致时,通过推断,就可达到认知的同化,让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读者的原有知识中,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当读者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材料时,就必须变更认知结构顺应新材料,从而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相类似的说法是相同要素说(也称共同成分说),它认为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方法才能影响(即产生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方法。创设情境的手段包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它可能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引发的、也可能是一句有哲理的话引发的、也可能是一个事件引发的、也可能是一首歌引发的,这些画、话、事、歌……,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潜存于我们脑海深处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
  二是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为话题到学生的思想架桥搭梯,让学生迅速找准方向,可采用“写作连线”的方式。分别根据社会历史研究、艺术熏陶、职业锻炼、文体攻关、科技学习等方面进行社会连线、历史连线、艺术连线、职业连线、文体连线、科技连线等,体现语文学习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还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内容“说不尽的桥”为例,这样精心设置写作内容:社会连线――从文德桥的倒塌到负责设计修建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行人三用两层大桥――钱塘江大桥,并在通车后的一个月零六天自炸这历经两年千辛万苦得来的心血结晶,茅以升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请把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写出来。文体连线――读了“中国石拱桥”和《沙头志》里有关沙头几座大桥的介绍,请你以“沙头的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审美连线――桥之美:用摄像机摄下或在网上下载你认为美的桥,附上简单的前言和说明,做成一份报纸或拼贴画。历史连线――桥梁发展史:从独木桥到立交桥,桥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选取几座有代表性的桥说明这一点。职业连线――佛山一环于11月18日开通了,请你作为一名记者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并着重介绍“平胜大桥”。
  像上文所说的找读写结合点一样,设置一篇文章的写作连线易,篇篇文章都要精心设置就非常难,但正是这两点,构成了读写结合的关键所在。
  
  夏海荣,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老 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