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亚杰
科学探究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科学方法之一,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作为全省首批课改实验区的科学教师,经历了从传统的《自然》学科到《科学》学科的完整过度,我们得到了深刻的感悟。科学课教学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而这一素养要靠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一主渠道来实现。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学习呢?
从笔者近几年从事科学课教学点滴经验出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为学生打造自主探究的平台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系列活动”,一种外部环境。课改前由于受传统“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教师给予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机会看成另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层面过窄。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启发我们,学生学习的场所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本位不仅是教材,请教的对象不仅是老师。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应拓展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课的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科学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科学规律,探究科学的奥秘,亲身实践获取知识。
二、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
新课程、新观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乃至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目的,为学生努力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小组,既有小组长又有成员的责任分工,使小组成员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进行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有效互动,要鼓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明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多向信息交流的场所,从而形成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强化目标,实施有效的动态调控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出现不同的预见,甚至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划定一个动态生成的“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它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这些,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发现问题,探究未知,找到发挥引领、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但目标要适当,要让学生力所能及。
四、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
新课标、新理念始终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们在实践中似乎做到了,可是在教学中许多细节需要我们把握,那么这就是全体学生是否参与探究,探究的过程、结果各是怎样的。在我们学校的一次互听互评教研活动中我们听到了一位同行的科学课,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做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如橡皮泥、木条、塑料等)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学生纷纷动手做实验,有的把橡皮泥捏成船的形状,有的把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状,这些做法是主流,在交流汇报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把橡皮泥绕在一个小木条上,一名学生把橡皮泥绕在一个封闭的小塑料筒上,这样橡皮泥也借助于它们的浮力浮了起来,我从心理为这两名学生的创造力暗暗叫好,因为他们的思路是超常规的。在交流汇报过程中,这两种主流的常规普遍做法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这两名学生没有举手,听见老师的表扬后,就改变自己的做法,按前面两种常规的做法最后做完。老师发现后,问明了情况,并充分肯定他们原来的想法、做法是富有创造性的,表扬了这两名学生,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的心情和那两个孩子同样舒畅,如果老师马虎一点,没有发现他们,那么这两名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可能昙花一现,马上消失了,这两名学生今后就可能不会再有新的创意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中创造性的火花,营造出一个宽松、自主、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起跑,达到各自预定的目标。
总之,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科学的机会,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