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洪洲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创造性动机、意识或愿望,也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新和谐氛围,拓宽和发展学生思维
首先,创设“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教师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把学生视为朋友,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爱的,真正体验到老师象妈妈一样。
其次,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一起讨论、交流、研究。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能的人。
最后,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鼓励,先赞扬他的勇气,然后在给予纠正,启迪指导。
二、优化新课导语,激发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包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开端。导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影响营一节课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应探求出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方法。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级用游戏、故事引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讲故事等,融数学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喻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年级段宜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年级段宜用设置悬念导入,提示矛盾冲突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数学的创造性。
三、重视探究过程,拓宽创新渠道
(一)注重实践操作,诱发创新的兴趣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对于从生活实际中引发的新知识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如拼、摆、折、剪、画、想、说等实际操作,探求发现新知,如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数的分解与组成,有关法则、概念的教学都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不仅促进显性知识的获得,而且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而隐性知识是未来发明创造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为创新能力培养而创造条件。
(二)注重质疑指导,激活创新的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首先,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其次,创设情境,激励发问,使学生会问,把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如看到课题你想学会哪些知识、了解那些内容?这样,既为学生提问创造机会,又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目标及内容,在新知探求中,不断创设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常见的有趣的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即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是通过对比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从不懂不清楚的地方提问。学生一但掌握了这些知识,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课题出示后,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看到课题我想知道人民币有几种?币上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一元等于几角几分?还有的想知道人民币是谁发明的?有的问题虽与本课无关,但教师仍要鼓励学生与众不的大胆提问,同时,要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上,创设发问的情境,恰当的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议论、交流,这样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问,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便于发现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好问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习题设计,拓宽创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与他人不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的很独特就是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所在,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交流机会,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教育思想,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的空间。
(责任编辑: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