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标下江苏语文高考的多元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义兵
多年前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最后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要注意的是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其工具性被淡化了。
眼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听一次美美的朗读,简直成为我们语文课堂上的一大奢望;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难以想象古人咬文嚼字的“捻断一根须”究竟是何样;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地独到分析见解,只有程式化的赏析某某语段。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三年的语文课程一年多一点就结束了,用近两年的时间忙语文高考,对付语文高考,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怎么了?又为什么发展成这样?
江苏省是文化大省,而我们都在为文化强省努力奋斗,今年散文阅读选文和命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到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及对“原生态”的呐喊(2009《上善若水》),再到挖掘人性美以及张扬阳刚之美(2010年阿城的《溜索》)……包括选做题分值高达38分。从我省及其他省份高考语文试卷的走向来看,我们一线教师非常担忧,担忧我们为了高考的语文教学走向极端,严重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我们可以把二十年前的语文试卷与近几年试卷对比,不难发现工具性、基础性已大大削弱。难得看到听说读写结合较好的一节课,现在语文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很少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字词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都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一句话要么意思表达不完整,要么读不顺畅,甚至标点符号都没有,或者乱点。笔者在教学第一线,与大家一样,经常会发现标点乱用乃至不用的很不正常的现象。我想,这样的学生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导致现在学生学语文也钻进了题海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应用文走向绝迹。我们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很难跳出生活的庸俗观和高考的功利性,在学生面前总表现一番,说:连续几年不考应用文了,今年总该考一考了吧?应用文怎么可能不考呢?费尽心思总结规范应用文格式,写了改,改了写,结果应用文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看来,应用文,我们生活中永远的法宝工具,在教学中永远消失了。写作的分值已提高到70分,看得出我们江苏省对作文的重视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写作已经程式化,虽然已明确反对程式化的作文,学生在短短的1小时内(甚至40分钟)能构思什么好立意,写出什么好文章。为了分数,老师学生一起在忙着对付阅卷老师。再也看不到学生写文章列提纲了。我们也应为学生想想:他们花3分钟对付30天的命题和3天的审题,学生活得不容易啊!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绝对淡化工具性。人文性是建立在语文工具性基础上的。语文的工具性得不到重视就不可能学好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才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本质认识。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我们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我的想法是多熟悉、理解字词的音、形、意,多设计组词、解释、造句等练习。让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早日回归课堂。考试要多元化,试题指向要多样化,当然受考试时间局限可以多指向、少出题。为了突出作文的语文工具性,完全可以把作文分出来考试(90分钟完成基础知识和阅读,90分钟完成作文),这样既可减轻学生一场语文考试的身心压力,也可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考场上有用武之地,真正把语文中的70分用有所值。
善良的心灵才会引领我们进入天堂,体会人世间的极真、至善、大美。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每一位关注语文教学的人,都应该关心关心我们真正的语文,我们的母语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