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课堂的动态平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钮勤章

  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苏教版,必修一),课堂是活跃的,注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很踊跃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进行的也很顺当。就在师生讨论词中写景的作用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陈述自己对于词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的异议,认为秋天是萧瑟的凄凉的,怎么能够用来表现青年毛泽东的青春豪情呢。
  这个突然出现的小插曲并没有在我的课堂的预设范围之内,但我知道这是个很好的调控课堂的机会,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
  我针对学生的困惑,点拨学生思考探究:是否所有的秋天景色都是凄凉的?有没有给人带来喜气与快乐色调的景色?学生有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够找出一些并不悲凉的景物来:金黄色的稻田,金灿灿的菊花,红红的苹果,漫山遍野的红叶……再进一步点拨:即便是被大家认定为感伤的景物,是否就一定不能用来表达欢乐的情怀?一个内心感伤的人会去悲秋,而内心开朗热爱生活的人会不会?这样学生就容易把先前的困惑解开。我进一步点拨学生去找《沁园春・长沙》的景物,品析其中的味道:为什么同样的是秋天,毛泽东却写得如此的慷慨激昂、豪情满怀?学生会沿着老师的方向去找,譬如:秋日的树叶呈现出火红色,是秋日生机的象征;秋日的天空特别高远,在广阔的天际,翱翔着一只苍鹰,是秋天力度美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提示学生注意本首词的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具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追怀自己曾经在这里学习与革命的经历的一首抒情言志的词。当时的广州是革命风暴迅猛发展的城市,对中国农民运动有着独到见解与经验的毛泽东应邀去讲习,自然豪情满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词中的秋景“着”上了毛泽东的什么情感色彩?这个问题探究清楚了,我再做深层次的点拨:人有梦想,自然美丽,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抒发主宰万物的豪情壮志,那么,作为现在的同样的充满青春激情的追梦人,我们刚刚进入学校来圆梦,当自己再次回到家乡,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季,见到昔日生活与学习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感触,不妨也以“沁园春”的词牌名,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至此,才算完成了课堂的一次动态生成性的调整。
  我接着又搞一个活动:要学生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从意象、写景顺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思考:《沁园春・长沙》中物大、量多;色彩绚丽,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赞美生命,寄托了革命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对仗。《天净沙・秋思》中物小、量少、色彩黯淡;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情景交融、排句。最后再次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