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新教法,活学文言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兴先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曹刿论战》;性格;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65―01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切身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成功点,认识自我价值,从而确立科学的学习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尴尬:一是整堂课逐字逐句地对译,学生忙着做笔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另一种是有“文”而无“言”。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观,轻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最容易走人的误区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其实,文言文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互动,相互协作,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课文对战前和战后的描述较为详细。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学生熟知的描写战争的作品大不相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文中主要写了几件事?哪些方面详写?哪些方面略写?经过全班合作交流,形成了这样的结论:
详写 略写
“论”的部分 “战”的部分
人物的“言” 人物的“行”
事物的因 事物的果
曹刿 庄公
鲁国 齐国
通过讨论本文的详略,使学生认识到了详写与略写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以致用。
二、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然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领悟知识。对于“鉴赏层”的文言篇目,就应该避免逐字逐句地串讲、翻泽,而应立足于整体的欣赏和把握。
三、引导学生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当笔者和学生分析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以后.就让同学们合作学习,自己分析鲁庄公这个人物的性格。小组讨论后,笔者作了这样的总结:“这篇课文,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这时,有学生说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不少学生也凑在一起低声附和。于是,笔者趁机展开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有道理呢?请结合课文、历史,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后,有学生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鲁庄公在审问大大小小的案件时.即便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判案,决不徇私舞弊,足见他的公正廉洁。”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位学生说:“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目光短浅但能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急躁冒进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军事无知但能
为真知而求教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进发出了创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曹刿论战》只是学生所面对的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