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活、新、美”:大学德语课堂教学要求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认为,德语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语言。作为大学教师在德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实”的教学原则,追求“活”的课堂灵动,开拓“新”的教学创意,实现“美”的学习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不仅是大学德语教师应当追求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提高大学德语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德语;课堂教学;教学要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167-02
人們普遍认为德语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语言。如何把德语教好,把枯燥的德语语言変为学生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大学德语教师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应当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来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要不断提高德语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追求“实、活、新、美”上狠下功夫。
一、讲实、讲透语言点,坚持“实”的课堂教学原则
大学德语课堂教学中的“实”,就是要求教师在德语课堂教学中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老老实实地遵循德语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在逻辑和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学生引入德语学习中,脚踏实地地进行德语课堂教学,以取得良好的德语课堂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德语作为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种语言有其独特的发音规则,我们只要掌握了它独特的发音规则就可以顺利读出几乎所有的德语单词;德语的语法非常复杂,也正是因为这种语法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语语言的严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德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把语音教准确、教纯正、教地道;把语法讲细致、讲明白、讲透彻,切实坚持把“实”放在德语课堂教学的首位。
在德语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达到“实”的要求,一是教学理念要实。在教学中追求实,体现实,讲究实。要切实从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德语水平出发,吃透学生不提过高要求,不搞花架子。二是教学过程要实。教学目的要求、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等都要以实为准则,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读、写、练的多种感官参与德语学习活动。三是教学效果要实。实的要求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也最终要靠教学效果来检验。实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学生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了扎实的德语知识与能力,还要看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德语的强烈需求。
二、深研教材、了解学生,追求“活”的课堂灵动
大学德语课堂教学中的“活”,就是要求教师在德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要灵动,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过程要活泼。一个“活”字,不仅体现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能力,也体现着教师驾驭课堂、因材施教的能力,还体现着教师选用恰当教法、进行课堂教学创意的能力。
在德语教学中要实现“活”的要求,一是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从整体入手,深入挖掘教材,切实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首先要考虑德语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地取舍和补充。其次要考虑德语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只有非常清楚这些联系,才能准确把握每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在整个德语知识与能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而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前后呼应、条理清楚。最后要考虑好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对于重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并在提问、板书、讲述、练习、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其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明确、真懂真会、学深学透、印象深刻。对于难点或复杂的问题,可采用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二是要吃透学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有效,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地“吃透学生”。要切实“吃透学生”不紧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走进学生心灵,倾听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想“吃透学生”,教师还要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去亲近、了解学生,为其长期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三是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现德语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优教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要达到“活”的教学要求,教法选择要坚持以下标准:第一,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第二,要符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三要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第四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四是要创设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以其单独讲授为主,更不能搞“满堂灌”,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参与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利用一切条件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就会自然而然地“活”起来,也就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习动机,开拓“新”的课堂教学创意
大学德语课堂教学中的“新”,就是要求教师在德语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创新德语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德语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德语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新一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头脑灵活、视野开阔。作为大学德语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做好教学工作。
要做到在德语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一是课堂教学设计“新”。要把创新贯穿于德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课堂导入、课堂讲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练习、课后巩固等各个环节,都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师生共鸣。二是课堂教学方法“新”。教学方法要力戒平铺直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启发学生智慧。作为德语教师特别是要拓展视野,跟踪国内外德语教学方法新进展,善于借鉴、敢于实验、勇于创新。三是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要“新”。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要有起伏,高潮迭起、环环相扣。四是课堂教学手段要“新”。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进行教学,做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四是教学模式要“新”。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作为大学德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抓好课堂教学,还要善于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把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四、做到言传身教,实现“美”的学习感受
大学德语课堂教学中的“美”,就是在德语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体现“美”、呈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情感。
要做到德语课堂教学中的“美”,一是要深挖教材揭示德语教学的内容“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揭示“美”、提炼“美”、升华“美”。二是精心锤炼德语教学的语言“美”。德语教师要精心练就一口地道的德语口语,用纯正的德语口语征服学生,让学生欣赏“美”的德语口语。三是富有激情呈现德语教学的情感“美”。情感是德语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强烈的情感,不能以强烈情感去感染学生,是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以情引情,用情激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激发兴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四是精心设计德语课堂教学的板书“美”。板书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要精心设计板书,通过板书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五是讲究礼仪德语课堂教学的教态“美”。教姿、教态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美”的教态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做到端正大方,课堂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手势,既要言传,也要身教。
综上所述,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实、活、新、美”,既是大学德语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是提高德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和方法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大学德语教学中“实”是原则,“活”是灵魂,“新”是关键,“美”是要求。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探索德语教学方法和规律,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