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华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技术,并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地能力。高中新课改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用“启发式”教学代替“讲授式”教学
  以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软件说明书式的,主要介绍软件功能,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并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或模仿,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后也往往不会使用。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弊端提出的,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图层的运用》这节课中,并不是直接对图层的定义、功能和操作进行讲解,而是先给出一个需要图层来解决的实例,让学生尝试在没有图层的前提下完成,经过操作后学生发现问题,这时候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引出图层的功能,最后让学生运用图层来完成。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其独特之处, 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 精心设计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使之形成最佳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
  例如,在讲“网页制作”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一讲解Frontpage的各项功能,然后学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巩固各项操作,但是学下来后只会做题目,却不会系统地制作网站。新课改后,我们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和“网站的发布与评价”5部分。学生学下来对建设网络家园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进行“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的教学时,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信息世界的侵扰,尤其是来自于网络的。教材中虽然也已经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教学补充资料阅读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将对这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加深了对网络的认识。
  实践证明,“高中生上网利与弊”辩论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堂辩论课不仅知道因特网的优点,而且还不断向学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做题为主要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先是小组内评,接着是全班共评小组推荐优胜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和演示,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在只要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评价要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对于少数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学生,这是一个再次学习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