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需亚芳

  高效课堂指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一、从生活引进数学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例如教学“春游”,学生看游乐场的项目录像。老师:“假如去玩。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要知道每项游戏的价格,每次能坐几人?”老师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这样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加以解释应用的数学规律,从学生熟悉的背景中提出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模拟现实的情境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模拟实情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准备相对而行,要求两人速度一快一慢。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然后我让学生围绕他俩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异同说说发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是“相遇”;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随着口令走向相反的方向,学生很快知道什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终点”的含义。这类模拟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行程问题的“同时间、不同速度、不同路程”的特点,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并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二、从书本走向实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坚持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个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三、从问题解决走向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我让学生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学校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老年人25人,小朋友150人,老师3人。售票规定:“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全买团体票:(25+150+31 x20=3560(元);不买团体(25+3)×30+150×15=3090(元);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5+3+2)×20+(150-2)×15=2280(元)。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带进了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在不断地倾听、质疑、说服,最后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了问题。开放的思路,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内涵。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单纯依赖课堂是不行的,课内还需结合课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是教师布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要求,或是教师将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学会解决方法,增强能力。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看价格标签,学着读一读小数;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组织学生到世纪公园去玩,了解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使学生有个参照对象,方便了以后单位名称的实际应用;认识物体的形状后,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搭一搭你喜欢的物体,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长颈鹿、东方明珠、卡车……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类似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