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晓晋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但还需完善。翻译训练应做到经常性、系统性、趣味性,应注意跨文化的特点。本文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教学提出了基本对策,探讨了在教学等微观领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16-0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翻译,因此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英语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愈发迫切。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能从事本专业的一般翻译工作。重视和加强英语翻译能力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更值得探讨。
一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精读、泛读和视听说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并不设专门的翻译课,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因此翻译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佳。在1996年的四级考试中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之后,直到2003年的13次考试中,翻译题只出现2次,这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可想而知。2004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试行方案将翻译列入考试项目,由改革前的英译汉变成汉译英,并在试卷的综合测试部分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分值占卷面总分的5%。这使得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对“译”的要求,“译”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但据几年来的统计学生的翻译能力仍然普遍低下。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语法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欠缺,在准确理解英语材料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学校本身又缺乏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专项训练,从而导致他们在将英语翻译为汉语时频繁出错,经常会错译、漏译,甚至不译。有人对200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的英译汉部分作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考生除了对句子结构较为简单的第72题翻译得较好、及格率近70%外,其余各小题及格率均在40%。由此可见,考生的英译汉总体水平还不够令人满意。
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一直把阅读当作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求各级部门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二是听、说。“译”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甚至有学生还误以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就可解决,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材本身的问题。目前国内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均没有系统全面地介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最多是围绕课文开展一些零星的翻译练习。这些翻译习题更像是机械的模仿造句,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练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可见,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材安排,都没有重视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
2.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乏
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而努力的总成绩。可见,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复杂总合,表现在语言上,主要是具有自己独有的成语、习语、典故等。文化的意象存在于英语翻译的学习之中,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在翻译学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忽视常常会导致语言的误解,造成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多数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对翻译技巧的学习而忽略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文化导入也远远不够,他们往往注重理论的阐释和技巧的传授,很少把翻译问题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中多数都是因为对文化内涵处理不当引起的。
例,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遣词造句的方式也就各异。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要深知这一点。英语单词中多义表示的词,汉语则是单义。以“brother”一词为例,汉语指“兄”或“弟”,而英语则是二者均指。类似多义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比如pot(锅,罐,壶),cry(叫,喊,哭),net(帐子,网络),kids(小山羊,小孩),ambition(雄心,野心),bank(河岸,银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在翻译句子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兄”翻译成了“弟”,“喊”翻译成了“哭”。
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汉英在句子句式的习惯顺序上也存在很大区别。让我们看下列一组句子:(1)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2)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国际经济新秩序;(3)big white stone building,白色的石造大楼;(4)these two good-natured, old, English gentlemen,这两位善良的英国老人;(5)ancient Chinese history,中国古代史。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不能仅仅根据英语的语序来直译,要根据汉语的语序习惯来遣词造句,这样翻译出来的语言才自然、合理。
3.教师的片面强调和误导
翻译教学应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究竟该选取哪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拟定。目前我国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文章翻译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一,片面注重对“大词”、“大句子”的翻译。而教师眼中的“大词”又通常限于翻译材料的关键词和学生不太认识的词(尤其是结构复杂词);至于“大句子”,则通常被教师用来指代那些词汇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通过反复地训练,翻译大词、大句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小词(如关联词)、小句子翻译方面却很生疏。当学生自己在进行翻译实训时,也常常会因为这些小词、小句子而大伤脑筋。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辩”。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代发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
第二,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双语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host language)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相违背。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语言功底,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行为的一系列能力。
二 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1.明确教学目的,加强教材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旨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反复修订且沿袭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从未提到过对“译”的能力培养。1999年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对翻译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借助词典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单词。由此看来,这一要求不但没有使人对翻译重视起来,反而误导别人以为一旦有了字典,翻译就不成问题了,从而更加忽略翻译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并没有把翻译作为一种常设题型固定下来,只是在综合测试与篇章问答中轮流出现,所占分值也很少,根本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提高翻译的地位,要强调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方面对其做出硬性规定,将翻译课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也要规定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考试中加大翻译题的比重。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教材建设,要编写适用的教材,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造成学生在翻译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方面就是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落伍。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多半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材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国内一些翻译教材文化涵盖面偏窄。以我校为例,作为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翻译课课时较少,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相比,我们对翻译这项技能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翻译能力的学习不够系统,更不用说在翻译课上培养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了。因此在教材建设上要更加适应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要从源头上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增强师生英语翻译学习中的文化因素观念
据调查,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普遍不强,头脑里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视的长远谋略,所以也就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翻译文化能力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学生对翻译的本质缺少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问题,不懂得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转变注重技巧训练、多做练习就可以学好翻译的观念,将文化因素观念带到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真正学会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根据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语言不仅影响思维,而且决定思维。反过来看,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在课前提前查阅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将与课堂相关的文化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最后再由教师对此进行归纳、比较、总结,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建构学生的文化思维、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化现象。可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最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文化。
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第一,加强教师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翻译本身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作为翻译方法的教授者,更要注意自己在英语知识和中文知识方面的丰富、提高和拓展。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交、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译;教师要不断扩充词汇量,收纳新词和新的语言信息,要有时代感;教师要有一定的语法功底,帮助学生理解长句和难句的结构特征,理解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和翻译特征等。
第二,提高教师翻译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完成准确而又流畅的翻译,必须要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教师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教师才能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让翻译也做到有据可依,而不是凭空捏造或臆想。综观这几年的四级测试题目,不难发现翻译考题中涉及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减译法、重译法、分译法、词类转移法等,还要注意被动句的翻译、倍数的翻译、习语的翻译、定语从句的翻译等。
第三,改进教师翻译教学方法。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课课时有限,无法像英语专业那样专门划出一定的学时来教授翻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机会和条件来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总之,翻译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绝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还必须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社会的发展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勤于实践、大胆创新、善于总结,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必将涌现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士香.关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
[3]让•德利尔著.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孙慧双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4]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2003
[5]孙致礼.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2005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马光.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
[11]陈廷佑.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13]张美芳.英汉翻译中的信息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责任编辑:李锦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