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学生探究能力与化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清洲
【摘 要】本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与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知识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重视实验教学设计,营造探究环境;巧问善诱,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能力 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65-01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突出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方式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与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转变学生过于依靠传授式的学习方式,笔者从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一 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趣以诱发探究动机。有趣的化学实验是激趣的最好素材。例如,教学《燃烧的条件》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变个小魔术,沾湿的手帕,喷洒酒精,点燃手帕,手帕燃烧,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又如,探究燃烧的条件中,在一个铁盘上放少量蜡油,中间放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铁盘平放在水中,点燃棉线后,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铵并使溶解,会看到火焰熄灭,依据现象你能发现什么问题?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顺利地完成有效教学,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 重视实验教学设计,营造探究环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初中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其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主动性,学生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如果不加以精心设计,就不能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达不到认知平衡,所以要仔细地探究初中化学里的许多实验合理地设计安排,紧紧抓住基本原理。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教师常常按部就班地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试管炸裂的原因,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试管炸裂,不妨故意设计一个使玻璃仪器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操作1:将玻璃片沾上水,不擦干,用坩埚钳夹持加热,可观察到玻璃片炸裂。
操作2:把玻璃片加热,滴入几滴水,玻璃片炸裂。
操作3:将连好的玻璃导管实验设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一端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停止加热,可观察到水槽中的水进入导管,使试管炸裂。如果换成是你,制取氧气应该注意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印象,掌握了操作原理,又营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三 巧问善诱,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
巧问善诱是营造自主探究,广域的思维空间的主要手段,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问,要会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在难易适中处,使学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展开,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利用烧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做喷泉的实验,学生的探究欲一下被激发出来,顺势提出: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呢?让学生在求索问题的答案中形成自主的探索空间。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得以不断地提高。
四 开放性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了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课后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化,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受到本课的限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例如,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让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二氧化碳的有关物理性质,再搜集二氧化碳在社会生活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利与弊。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开阔学生的视野。
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我们应当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各项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能力,并能应用到各个社会领域。
参考文献
[1]李乘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房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N].中国教师报,2009
[3]周继红.中师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