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小吉
【摘要】本文从高校学生组织的界定出发,结合以往对高校学生组织的研究,提出了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结合各种组织要素,论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组织各自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这些困境的可能出路,进而总结出一条适应高校学生组织未来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困境;出路
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活跃于高校中的各色学生组织,是社会中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缩影。高校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主阵地!积极参与学生组织活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建设好高校的大学生组织,功在当代、利于千秋!
一、高校学生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人们为达成共同目标,按特定的结构形式、活动规律所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群体。高校中的学生组织是学校按照有关教育法规,根据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起来的,或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自发组织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功能的群众性团体。
高校中的学生组织是学校按照有关教育法规,根据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起来的,或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自发组织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功能的群众性团体。
传统的高校组织是指在高校中由学生组成的,有专门的部门领导和管理,得到学校承认并具有至少一个指导老师,有固定组织结构、权责明确的服务性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班级等。
本文所讲的学生组织,除了传统定义中所涉及的组织外还包括了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各类非正式群体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没有硬性的组织规章制度,学生们大多数是由于兴趣、情感而结合到一起,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没有明确的分工等级,组织内部环境多是和谐的。
二、高效学生组织的类型、现状与困境
(一)类型与现状
学界普遍将高校学生组织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组织,指服务于教育活动、服务于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服务于学校管理为目的的具有固定组织结构、权责明确的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的组织。第二种是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规定,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它一般在具有共同的利益、观念、兴趣爱好及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籍贯等基础上建立起来,成员们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第三种是社团,指由学校批准成立的相对固定的群体,这些社团是正式组织的有效补充,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活动。
本文按照当前大学中的学生组织的性质,在系统整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学生组织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类型。
1.正式的学生组织指的是那些由学校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条例而设置的组织。正式组织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明确的职责分工。①按照这一定义当期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组织都属于正式组织。进一步细分,再可以把这些正式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性质类的学生组织,一类是社团类的组织。
(1)行政性质类的学生组织,如学校中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委、勤工助学中心等。这一类型的学生组织以科层制的组织体系进行管理与分工,组织内部人员有严格的等级分别。工作的内容大部分是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工作方式较单一。由于这些组织是高校中最正式的组织,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因此这些组织也相对占有大部分的资源,加上这些正式组织,特别像学生会在学校中相对存在的时间比较久,在开展工作与组织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开展的活动规模大、质量高,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2)社团类学生组织:即那些属于学校正式社团编制、由社团联合会管理的那些社团。由于这些社团已经有了正式的组织管理,因此其内部也有了正式组织的所具有的章程和规范,属于正式的组织,但是社团类组织在本质上与行政性质的组织又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应该将这两类组织分开来叙述。社团类组织内部不同于科层制管理,而是团队式的管理,社团内部成员大部分是会员,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科层式的等级关系,成员之间大多出于兴趣爱好而结合到一起,关系相对融洽。
2.非正式的学生组织指的是那些内部没有章程、规定,不属于任何正规组织管理的,由学生们自发组织在一起的一些相对松散的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大部分依靠共同的兴趣、情感而结合在一起,组织关系融洽。由于没有了正式组织中规章和利益的约束与牵绊,学生们会把这些非正式的组织真正当作“自己的组织”来对待,对组织的归属感更强。他们向这些非正式组织投入了更多的情感,更热爱这些组织,更愿意为这些组织而付出。成员之间也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大家一起发自内心地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组织凝聚力更强,组织的活动也更容易开展。
(二)发展困境
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的困境,本人觉得行政性质组织和社团类组织的困境主要存在于组织内部,即组织自身;而非正式组织的困境则主要存在于组织外部,即外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1.行政性质的组织的发展困境
(1)组织结构僵化,组织工作效率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现有学生组织系统,院校学生会是一个层次一批人,系部学生会也是一个层次一批人。表面上看这张体制层层分管,实际上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织层次和角色差距影响人际关系,即组织层次越多,角色差距越大,人际关系越疏远;反之,组织层次越少,角色差距越小,人际关系越亲近②。单一的科层制管理,这些组织成了传达校院指示的工具,丧失了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信息沟通的媒介作用,学生的意见反映不上去,导致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工作不配合甚至进行抵制。
(2)组织文化缺失。组织成员服务意识低下,干群关系紧张,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中“官本位”思想严重,由于组织没有完备的内部激励机制,而仅靠外部激励机制,导致成员一心只为自己往上爬,丧失了这些组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使干群关系紧张,学生中存在着对这些行政组织的官僚化的工作作风看不惯的现象。
2.社团类组织的发展困境:
(1)组织目标不明确。社团类的组织与行政性质的组织的最大区别是社团类的组织是实行团队管理的,组织中的成员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明确组织的目标。但是现在高校社团中的成员许多都是对自己所在组织的组织目标不太明确的。他们不知道这个组织是什么性质的社团,开展哪些活动,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加入这些社团。
(2)组织活动资金困难。随着社团类组织的大量增加,组织活动的经费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社团为了要开展活动,只能通过降低活动质量的方式来减少预算。这样就造成了社团类组织活动数量多而质量低的现象,开展的活动根本吸引不了学生们的兴趣。
(3)组织成员对组织没有归属感。社团类的组织开展的很多活动实际上得到的学生的参与率并不高。社团类组织办的活动没有质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社团成员对社团没有归属感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很多社团吸纳了大量会员,却没有很好的让会员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学生们在社团中没有感到的自己的地位,没有感觉自身被受到重视,觉得社团的事情与自己相距甚远,因此也不会对社团有感情,不会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更不要说那些连活动都难于开展的社团了。
3.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困境:
非正式组织的最大困境可能就在于它的非正式性。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在于组织所开展的活动,而活动的开展首先不能缺少的就是活动的场地问题。非正式组织由于不隶属于学校管理完全属于自发性质,因此在活动的场地问题上常常会遇到难题。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非正式的组织开展活动只有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完全靠自己筹资开展活动。这种形式不太普遍,因为开展一个活动的所需经费数额通常是比较庞大的,仅靠非正式组织内的几个十几个成员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一些非正式组织可能会采取自己拉赞助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但是成功率也不高,因为赞助单位也会考虑自己赞助的实效性与利益问题,一般也都赞助由学校的正式组织所开展的活动。
二是非正式组织通过正式组织来开展自己的活动。非正式组织中多属于才艺类的组织,他们一般都通过参与正式组织所开展的某一个活动,以演出嘉宾的方式来开展自己的活动。虽然说通过这种“曲线形式”非正式组织也达到了开展活动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总是希望有完全由组织自身所开展的活动。如果长久地只以参与正式组织活动这种形式作为自身的组织活动,渐渐地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会失去对组织的信心,进而怀疑组织存在的价值,甚至怀疑自身的价值。参与正式组织的活动是临时的,部分的,只有自己独立的开展活动才具有完整性,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组织未来发展趋势
1.行政性质类的组织要转变其职能。
现在高校中,行政性质组织仍然占据着多数学校中的资源,而社团类组织却存在着资源缺乏的现象。行政性质的组织应该将自身职能转向为社团类组织提供服务与支持的方面上去,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本职,使社团类组织能够更好的开展自身的活动,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科层制体制繁多的层次限制,一些组织内部门将会合并与重建,以缩小组织成员间的角色距离,使组织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行政效率。随着权威被颠覆和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行政管理类的组织将由原来的对目标群体的管理和指挥,转变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这也是符合建设社会支持网络结构的需要的。这些组织将更注重自身公众形象的建设,财政将变得更透明,选举也将变得更透明,组织行为将受到更广泛的监督。一些部门被取消,一些部门被合并,一些新的部门要被建立起来,整体形态将会越来越像那些火热的非正式组织。
2.社团类组织:有选择的壮大和消亡。
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来说,社团的生命力取决于:社团是否具有特点或创新元素;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否得到老师的支持,即社团是否具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组织的壮大。每个学校总有一些它的明星社团组织,这些社团通常有着良好的资源与出色的组织活动,对于这些社团来说,它的未来是光明的,将来也还是沿着现在的道路继续前进,它仍可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只需在社团的创新上再花些工夫,以使社团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组织的消亡。当然高校中也存在着一些“名存实亡”的社团。这些社团虽然名义上还是登记在册的,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生命力。组织结构松散,组织内成员之间甚至都不认识,很少开展组织活动,即使有活动也是以个人形式参与,再冠冕堂皇的打着社团的名字。这些社团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其境遇是尴尬的,其未来的趋势是渐渐衰弱直至消亡。因此对于这些组织来说可以进行适当的削减,让学校的资源配置到更有生命力的社团中去。
3.非正式组织:立足自身,蓬勃发展。
未来组织的特征是等级制的消失和组织的多元化与全能化,非正式组织自身的优点正好与这些特征相符合,这些组织会大量产生,并在整个学生体系中扮演越来越主要的角色,同时随着一些社团类组织的消亡,这些离开组织的人也会大量的参与到这些非正式的组织中去,使得非正式组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未来,非正式组织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以获得蓬勃发展的条件,同时对于非正式组织面临的困境,如经费、场地问题,还是以自身解决问题为主要方法,同时学校如果能给予支持那是最好。但是这些非正式组织在组织性质上还是以保持自身的非正式性为好,一旦转变为正式组织可能会丧失一些非正式组织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如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的文化等。
综上所述,同未来组织发展的趋势一致,未来的学生组织也是呈多元互动、目标导向发展的,整个体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它以学生会、社联、勤工助学中心等行政性质类组织为中心,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支持广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其他社团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成为高校组织生活的主角,满足学生其他的需要,承载行政管理类所没有的组织功能;所有的组织目标都从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出发。行政性质类的组织将为此整合改组成服务支持性的组织,更加公平公开,接受更多的民主监督和决策,逐渐消除“官僚化”倾向;而其他组织将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能够更有效地优化配置资源;所有的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都进行着广泛的沟通和合作;所有的组织或部门将能更快速地被建立和解散。团队精神、民主氛围和专业操作等将被当作所有组织都不可或缺的组织文化,而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与否成为评估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准。
注释:
①孙德芬.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②车文博.角色差距[J].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于林.学生组织怎么成了名利场[N].中国青年报,2007(4).
[2]王江.大学生社团建设[N].中国青年报,2007(4).
[3]庄国波.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
[4]麦冬宁,陈华强.论高校学生对参加学生组织的认同感[J].科技创业,2008(4).
[5]周志强.论学生主体观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实现路径[J].社科纵横,2008(1).
[6]胡仁东.指向与价值观:现代大学组织设计[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7]李灵莉.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沟通[J].教育与管理,2001(4).
[8]李德东.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J].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1998(1).
[9]王济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1).
作者简介:余小吉(1986―),女,浙江湖州人,现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