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几个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伟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到了与教学内容对等的重要地位,使探究的教学过程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否正确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关系到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笔者在观摩了不少探究式课堂教学之后,深感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对探究理解的“误区”。这些现象阻碍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导致效果不佳,在此与大家略作一些探讨。
  
  误区一:教师对探究“神秘”,学生畏惧探究。
  
  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少数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论学习不够,认识不足,仍然认为探究式教学高不可攀,认为科学探究是少数科学家的创造活动,而这种活动又是非常复杂的。在中学里,科学探究的条件不是很完备,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对少数“尖子”学生可以开展科学探究的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进行探究,但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多数学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对科学探究“神秘”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
  [案例一]:《浮力》一节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由于单纯担心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使课堂陷入一发而不可收的状态,因此教师不容易积极大胆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堂上忽略科学探究教学环节。存在这种意识的教师,只是在教学检查和教学交流时,才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容易产生一些畏难情绪,表现出不愿探究、畏惧探究的状态。
  
  误区二:教师讲探究,学生听探究。
  
  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得科学探究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不能很好的统一,常表现出重形式表现、轻内容的落实,形成了“换荡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变形的传统教学方法。
  [案例二]:《重力》一节中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从质量和重力关系表格的设计,实际操作到最后分析、论证得出g=10N/kg结果的过程中,都是教师一手操办。这样在课堂上就形成了老师讲探究,学生听探究,教学过程成为了只有探究形式的传统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十分不足,完全没有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和能力的精神。
  
  误区三:教师当甩手掌柜,学生盲目探究。
  
  教师不能用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充分显现,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常常处于无序状态。小组活动也变成了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看热闹场景,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案例三]:《磁生电》一节中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学知识,有能力对电路中电流的有无条件进行判断、分析,老师若科学安排,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程序,以进行猜想、操作实验、分析论证的思路进行探究,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把“电与磁”的对比引入课堂之后,没有抓住时机进行科学的探究指导,而是求简单,直接把仪器交给学生,介绍仪器作用之后就放手不管了,让学生自己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结果老师当甩手掌柜,部分学生不知怎么设计探究程序,也不清楚怎样接线,盲目探究,大量课堂时间白白浪费了,探究课成了学生玩玩混混的课堂。
  
  误区四:教师理解探究要素不透彻,学生不能全程探究。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不能全程探究,探究质量效果不佳。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案例四]:《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有老师是这样开展探究教学过程的:首先,从复习电压相关知识切入课堂,其次就进入了设问阶段,指出,“我们掌握了电压的测量,那么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有怎样的规律呢?”教师精巧的设问,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探究状态。紧按着进行的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与结果论证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昂。然而,在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后,教师为了抢进度、赶时间,马上就布置练习,结束了课堂教学。学生火一样活跃的思维和热情陡然降温,整个课堂顿失生机。教师将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两个重要的环节丢掉了,学生没能进行全程探究,探究活动大打折扣。其实,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个别学生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时,(灯泡断路电路处于开路状态)所测得的总电压大于两分电压之和;②部分同学接线时,在接线柱上逆时针绕导线,导线接不紧,电路接触不良,测得电压不稳定。如果将这些问题实事求是地摆出来,让学生讨论,互相交流,老师评估小结,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探究的态度都会有很大的促进。其实,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时虽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七要素,拔苗助长,但象上例中能够体现所有探究要素的课型中,就不要随意终止探究过程,否则就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上面所述的探究教学的四点误区告诉我们,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就不能走形式,而是要将教学内容与科学探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精心安排教学,才能达到新课标所说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