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龄聋生的心理探究及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冬梅

  摘要 笔者对低龄聋生的心理特点作了剖析探究,并据之提出强化培养,着眼于素质教育;倾注赤诚的师爱,着眼于情感教育;重视“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低龄聋生心理探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94-02
  
  在对低龄聋生的教育中,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剖析,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研究、探索他们的行为规律,并对症下药,加以引导,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健康地成长起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看法。
  
  一、低龄聋生的心理剖析
  
  聋生由于听觉器官上的生理缺陷使得他们不可能象健全儿童一样掌握人类的语言,并由此引发其他方面的缺陷。耳聋使他们听不到各种声音,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特别对抽象思维的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1.智力发展方面。低龄聋生的智力发展大多数比健全儿童要迟缓得多。这种发展迟缓首先表现在记忆方面,聋生记忆的东西大多是直观的、形象的,因为生理缺陷,他们所能记忆的东西远远不如健全儿童,而且他们对记忆的内容,遗忘现象比较严重,当天所学的东西一般在当天就会遗忘。其次,聋生的注意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他们由于失聪,眼睛的职能会相应的增加,这样眼睛就更容易疲劳,上课很容易分心,严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这些儿童一般都达不到健全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另外,聋生的思维能力也远远不能和健全儿童相比。让聋生分析并叙述一物体时,他常常讲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外表特征,分析出的东西是非本质部分。例如:对于一个篮子,聋生可以分析出它的形状、颜色、大小、花纹、有没有盖子等,却不能分析出它的基本用途。
  
  2.情感变化方面。低龄聋生最初的情感表现形式象健全儿童一样,是一种对机体状态的体验和要求,如对饥饿、渴、痛等条件反射式的情感。由于不能使用语言,他们有许,多丰富细腻的感情无法向外界表达,只能用手势以“粗线条”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的情感变化表现明显,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并易暴易怒,对他人缺乏热情,比较冷漠、固执、倔强,情感调节是以自我为主。情绪容易激动,而且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常惹事生非。
  
  3.意志倾向方面。聋生入学前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每个人的心理发育程度和方向也不同。有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或被父母抛弃的环境中;有的家人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无论生活在哪一种环境中,他们往往都比较粗野、任性、意志力差,这差不多是他们的共性。突出表现在喜爱模仿又喜爱独断,对自己采取的决定不管是否合理、是否正确,都表现出固执的态度。他们意志倾向性的总体特点是:意志自制性差、意志不稳定:意志无自觉性、意志持久性差等。
  
  4.思想品德方面。一个人的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聋生的道德认识大多数处在道德表象的感性认识阶段。他们能够简单地分辨是非、好坏,但并不懂得许多规则的约束性和道德要求的意义。由于缺少语言和对周围现实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又由于聋生视觉较迅速、模仿能力较强,再加上一种好奇(或社会上某些人的引诱),一些聋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就会有不正确的理解。像社会公认的道德和美他们并不理解,相反,他们很容易模仿社会上不提倡的道德行为和行动,并把此作为道德和美,这不利于聋生情感的发展。
  
  二、低龄聋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强化培养,着眼于素质教育。在对刚入学的聋生进行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不能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高级的情感和丰富稳定的情感教育。而是要随着他们的语言发展而进行相对应的教育。如:刚入学的聋生,几乎不知道天安门、不知道五星红旗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祖国、学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爱老师”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聋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笔者在工作中都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笔者在每次升国旗仪式中会特别注意自己的站姿,衣着的打扮,这些对聋生是有形无声的指导。
  笔者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在他们的独立性日益增长但还不成熟的阶段,做到“放中有收、放中有防”,注意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凡是他们能做的事,笔者就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做到不要管得太多、不要管得太死。同时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生命,这样,就更加容易及时地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即使他们遇到外界反面的引诱,学生也能主动找笔者谈心,负面影响就会得到很好地抵制。
  
  2.倾注赤诚的师爱,着眼于情感教育。低龄聋生由于生理缺陷,难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的心理需求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对周围人的言行也难以理解,他们有一种无言的痛苦。作为他们的老师,必须真正地用慈母般的爱来抚平那些曾经破碎的童心,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爱护,时时刻刻注意聋哑孩子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老师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她具有比父母之爱更伟大的社会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就应把一片赤诚的爱奉献给这些残疾孩子。天冷了,提醒他们添衣物,并检查,确保他们不会受凉;天热了,提醒他们要减衣物;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差,笔者会给他买学习用品,给他带好吃的食品,送给他衣物:学生病了亲自带他去看病,晚上还要搂着学生一起睡觉,随时观察病情,按时给他喂药……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有着一颗公平的心,不管他学习好坏,长相好看不好看,家庭条件好不好,都一样对待。有了一颗公平的心,就拥有了整个班级。而这些孩子,有了老师的爱,就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就能从老师的爱中看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
  
  3.重视“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没有社会、家庭配合的特殊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生活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圈。这远远比在学校学习的环境要复杂得多,低龄聋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冲击和感染。因此,必须把对他们的教育扩大到校外,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做好社区配合工作;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了解、鼓励学生,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做出更恰当的安排。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要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叉进行。笔者在做家访工作中,坚持“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的方法。学生做错了事,靠笔者自己做班主任的水平去解决;学生进步了或做了好事就家访,在报喜的气氛中可以做到与家长真正交心,在如此融洽的气氛中也顺便提醒一下家长:“如果让您的孩子把吃零食的习惯(说最主要的一点,一次不能说多,一点就够了)改掉就更好了!”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对于特殊学校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聋生来说,他们特别需要健全学生的帮助,笔者在工作中经常组织正常学校的学生走进笔者的课堂,也让聋生进入普通班一同上音乐课、体育课,或者进入资源室“个别帮助”,让健残孩子结成友好伙伴,让健全学生帮助残疾学生开展活动或是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等。同时在工作期间根据教育的需要建议学校经常联合教育、民政、卫生、妇联、计生委、科研、司法、宣传、民主党派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热心者,让他们都对聋生的教育工作多给予支持和关心。
  要想真正做好低龄聋生的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强对聋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让聋生认识到是他们自身的残疾换取了90%的人的健康,只有学会平等对待他们,让他们享有健全人所有的一切权利,才能创设出一个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的优良环境,特殊教育工作才能成功解决聋生的实际问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和普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育,使聋生和健全儿童融为一体,同样健康成长,才能真正体现所有儿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聋生早日成才。
  
  (责任编辑 刘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