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干杰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人的积累、人的气质、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教师历来重视阅读教学,渴望学生能在佳文美作的欣赏中获得启发,培养兴趣,进而自行阅读和创作。然而阅读能力与阅读教学的脱节,使得阅读和阅读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何走出这个尴尬呢?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与阅读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是指从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则是指教师、师生、文章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阅读是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是交流、合作的行为;阅读重“悟”,阅读教学重“导”。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读的越多,阅读教学越顺利。阅读教学是阅读的保障,阅读教学完成得好才能激发阅读兴趣。所以说阅读与阅读教学谁也离不开谁。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阅读教学把阅读与教学剥离,或一味强调“读”而忽视“教”或一味强调“教”而忽视“读”,强调“教师行为”而忽视学生“个性”,致使语文走入了极端。
(一)重一讲到底,轻学生感悟
文章是一种信息载体,它本身不具有感情。一经读者阅读并加入其想象后,它才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所以,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实际上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结果。然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这种理解以串讲形式强迫学生接受,自然难以引起共鸣,而且学生缺乏阅读的时间,更谈不上“悟”。
(二)重放任自流,轻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自悟”,对学生读什么不加限制,怎么读不做指导。教师是轻松了,学生也自由了,可结果同样收效甚微。中学生比不上大学生,因为生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还缺乏抽丝剥茧的能力,缺乏整合建构的能力,缺乏辨析优劣高下的能力,所以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抓不住要害,而且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走单一化的道路,达不到博采众长的目的。
(三)重课内,轻课外
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教材的阅读、讲授上。学生阅读的对象只有课本,课外的作业也还是关于课本,学生几乎被剥夺了课外阅读的权利,只能偷着读课外书,读的又是被老师所不齿的武打小说,言情小说,卡通小说,就更是作为了反面典型。
(四)重名著经典,轻时尚文学
历史给我们留下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百部经典小说,中国的唐宋诗词和四大名著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老师们纷纷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推荐,至于武打小说、现代言情小说、网络小说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就加以限制、抨击。其实,名著距离当今时代较远,文学表达方式也与当今有很大差异,学生提不起兴趣。你越是推荐,他越是拒绝。
(五)重现代,轻文言
文言文因为语意的障碍,增加了授课的难度,一直是教师头痛的问题。常识化的处理方式(看重字词翻译,淡化内容与思想)更是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文言文就是识记字、词、句。很少有教师会大张旗鼓地去推荐文言文章,在课外能自觉阅读文言文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走出困境的对策
阅读也好,阅读教学也好,要走出当前“少慢差费”(量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尴尬困境,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占主导,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造一个开放的阅读环境
开放的阅读环境来自于良好氛围的形成。许多城市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真正让图书走向了大众。各种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好的书籍,也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是大环境。阅读环境的形成更需要教师重视小环境的作用,即课堂环境、课间环境、校园环境等。如我在每节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内容定为向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诗歌),目的就是形成全班爱读书的氛围。目前,许多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至两节阅读课,把课堂搬到了阅览室。这些办法都对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为阅读环境的创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设置一套合理的教材体系
现行的语文教材注重人文素养,文章新鲜而活泼,而且在安排上突破了传统的文体限制。更为可喜的是它矫正了以往重现代文、轻文言文的认识,文言文和现代文几乎是1:1的比例。听、说、读、写四大要求,“读”的位置急剧上升。诵读直接写进了教学大纲。值得一提的是与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既有名家名作,又有学生习作;既有中外作品,又含古今文章,是一本真正体现阅读重要意义的创举。
(三)设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鉴赏、读写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整体感知就是给学生足够的阅读课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不只是读课文,他得“品”,正如宋代朱熹说:“须是沉潜涵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所以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就是给足学生诵读时间。第二步,师生共同涵咏,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探讨重点语段及精妙之处。第三步是拓展、整合,打开思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第四步是说写环节,或复述课文,或从某一方面评价课文优劣得失,或畅谈学习体会,或摘抄教材语段,或写读书笔记,或仿写、扩写片段作文乃至成篇作文。以上四步,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关键,第三步延伸,第四步是应用。为了让学生提高“整体感知”的速度和效果,有必要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如关于辨析文章思路的问题,可把握的规律是:文章的构架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框架理清了,思路就清晰,而框架来源于段与段之间的“合并同类项”。诸如此类的还有快速理解主旨的规律、快速概括段意的规律等等。学生按规律阅读能很快获得对一篇文章的初步认识。
(四)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还可以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下子养成的,教师在倡导阅读时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这些好习惯包括:1.写读书笔记。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录也好,感想也好,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写读书笔记能督促自己动手动脑,有利于达到高效阅读。2.选择的习惯。书太多太杂,一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读,而且书亦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应指导学生择优而读。说教阻挠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会激起好奇心理,不如利用门坎效应,即先借助对方容易接受的东西将其领进“门”,然后再逐渐引向深处。高品位的阅读将影响学生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3.养成抽空阅读的习惯。常人都有这个毛病,碰到一本好书都舍不得放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每天的空闲时间有限,因此要指导学生舍得放下,利用空档读书。
(五)形成一套完备的检测机制
阅读效果的检测多种多样,如检查读书笔记、交流读书体会、开朗诵会、开专题讨论会等等。阅读教学效果的检测方法则有短时和长时之分,短时检测可当堂完成,如评价测试、复述、阅读同类作品等;长时检测则反映在作文水平、现代文阅读检测水平、阅读兴趣的提高上。学生的自制力有差异,吸收消化能力也有高低,监督、检测机制必不可少。
(六)借助一些辅助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可适当添加些音乐、绘画等辅助工具,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强、容量大而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对于那些意境美、情感性强的文章,教师采用配乐朗诵或多媒体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阅读则可借助于名家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来集中指导,达到浓厚读书氛围的目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语道破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教师只要遵循阅读规律办事,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教法,大力倡导“读好书、好读书”,我想阅读及阅读教学走出尴尬困境并不会是很难的事。
(责任编辑刘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