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游戏的小伙伴。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人际交往上又存在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协作精神或不健康的心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知识的人”,希望他们能上大学,成为“有用之人”,对孩子最满意的是“用功学习”,最不满意的是“不用功学习”“贪玩”,最担心的是“不能成才”“找不到工作”。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智力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依赖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着奠基作用。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保证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至关重要。
1 家长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个人爱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必须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2 要转变教育观念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科学地指导、教育子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好的家庭环境。
3 要理解子女
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他们从小就要养成应变能力,要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就此而言,他们对新文化会有更多的认同,他们没有旧观点、旧框框,轻装上阵,又有接受能力,因此必然会走在上一代的前面。成人社会必须在识解的基础上来重构平等的人际关系,然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对孩子应有的权威和影响。
4 采取多种形式
家庭教育工作的形式要改革单一性,提倡多样性;改变封闭式,提倡开放式;改变灌输型,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识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倾向。
5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自愿参加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群众性教育组织。学校要定期授课,通过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聘任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长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家长委员会的力量,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6 进行家访
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家庭进行的定期和不定期访问。由于每个学生心理、身体、知识、父母职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虽然学校定期开家长座谈会,但要把每个学生的情况详细地告诉家长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个别的具体“诊断”。教师与家长一道共同来诊断学生的优越点,互相交流,对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大有必要。家长通过学校的要求,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子女在家庭中的情况,和教师共同商讨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7 家长要走出指导孩子交往的误区
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误区。1)“以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家长在家里溺爱孩子,使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在家不尊重父母,在外总想拔尖、独霸、任性,见到同学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缺乏最起码的合作意识。2)不重视孩子的精神交往、社会交往。有的家长不重视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孩子与父母无感情,有话不向父母说;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头受不良影响,于是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久而久之,孩子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流,不会与人合作。3)不重视身教的作用。有些家长在接人待物上只顾自己,缺少同情心,不关心他人;孩子受其影响,为人也较自私,斤斤计较,事事不让人,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和平相处,彼此间也不愿意交往、合作。家长要避免形成这些误区,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8 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要从小培养。例如,父母工作累了,要主动给父母端水、送茶;开饭了,要让孩子把碗筷给大人摆好。家长经常这样要求、训练,孩子就懂得体贴人、关心人,就不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教育孩子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去理解和对待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
9 营造心理相容的友好氛围,形成乐于合作的良
好习惯
家长要支持并鼓励孩子认真参加集体活动,要支持他们自发组织的健康有益的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伙伴群体交往,在集体活动中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