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长江
摘 要 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学好物理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实验――做实验――总结实验)却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当代的课改理念要求:物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新生活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物理实验;课程标准;演示实验
课程标准中倡导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物理教师能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新生活实验按新课改的模式落到实处,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从教经验认为:当代课改下的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有3个新视角。
视角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演示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器材,在课上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感知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模式。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器材、环境、距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有时会出现:①实验现象不明显;②实验数据的片面性;③实验结论牵强。这样就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将演示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大型实验组为单位),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课前对组长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完成实验。
例如,演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笔者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铝块(10 cm3)、铁块(10 cm3)、铜块(5 cm3、10 cm3两种类型)、水和酒精、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分成4个大组进行演示(全部浸入液体中)。其中:1组使用铝块,液体是水;2组使用铝块,液体是酒精;3组使用铜块(10 cm3),液体是水;4组使用铜块(5 cm3),液体是水。
首先分别测出在空气中的物重G,再称出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重F示,发现:1组,(G-F)=F1;2组,(G-F)=F2;3组,(G-F)=F3;4组,(G-F)=F4。但不难发现,F1、F2、F3、F4不完全相同:全部浸入液体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分析比较1组、2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分析比较3组、4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按事先自己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准确的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达到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教学目的,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视角二:讲求实验实效,做好分组实验
物理课堂标准中极力倡导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为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探究方法,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首先让各小组根据上节课讲过的欧姆定律知识,设计实验电路图(大体分为两类,见图1、图2)。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猜想:哪个电路图比较直观、实用?两个电路图的优缺点是什么?此处可向学生推荐两种比较实用的方法。1)比较发现法:人们对事物、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比对来实现的。②归纳发现法:通过对事物、现象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来反映现象的实质。最后,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得出:图2电路图无论是从设计意图上,还是操作过程中,或是实际效果上,较前者实用。这样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发现式”教法,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图表(也要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实验过程,并将数据上表;经组内、组外的讨论,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小结:1)实验电路图中的图2,优点有哪些;2)实验连接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几个易出错之处;4)总结归纳结论时必须实事求是;5)同一个电阻,同样的实验器材,一样的操作,所测取的结果为什么会有差异;等等。
这样的分组实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对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攀登的科学精神,都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又培养了他们对分组实验课的兴趣,使这节实验课的效果落到实处,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合作交流”的分组实验模式给笔者的体会:1)课前要做好几个准备工作,包括课前做好指导、器材准备到位、合理创设情景、发挥组长作用、教师是指导者、注重交流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诊断,多鼓励,少批评)、实验讲求实效;2)学生兴致高,课堂效果好。
视角三:物理走向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自有宇宙空间以来,处处都是物理现象,更不用说人们身边了:春夏秋冬霜雨露,人类的衣食住行,生活用具的使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可以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现在的学科课改模式,在“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道路上已有了新的飞跃,理化综合就是最好的诠释。
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身边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进行简单易行实验和探究,不仅大大缩短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社会性、实用性,而且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但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还使身边的废旧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例如在新授“简单的电现象”一节时,笔者知道学校的先前器材已老化,就提前让学生将头发洗干净,并要求几名学生从家中带了几把塑料梳子,在课堂上演示“梳头发”的情景,发现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头发会变得非常蓬松。演示效果明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学生的兴致浓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又如在复习“声现象”时,学生对响度、音调的理解比较抽象,笔者就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1)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盛入少量的水,用圆珠笔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2)在玻璃杯中盛入较多的水,用圆珠笔以同样大小的力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比较两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操作:1)轻轻抖动手中的废纸;2)用力抖动手中的废纸。让学生观察、实践,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求知”的同时,也让身边的废旧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
在复习“光的直线传播”时,笔者又设计一个小实验:在一只废旧的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红茶,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课堂效果明显(又为以后的反射、折射做好铺垫)。
物理时时入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实践,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理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赵店子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576.htm